“死都不走訪基層”悲哀了誰?

時間:2012-08-10 15:17   來源:工人日報

  只恨難有“尊貴”行

  近日,廈大經濟學院的女博士隨校方組織的博士團到閩北山區的原國家級貧困縣政和縣調研。她在微博上抱怨説:“吃的一點都不好,什麼亂七八糟的”,“破地方,過得太憋屈了”。這名女博士在3天的調研結束時稱,“明天,姐終於要告別這裡了!求:1.統戰部配個好車送我們;2.航班返回廈門一切順利!”有關她的微博言論很快在網上引起非議。

  政和縣安排調研師生吃住在接待條件最好的縣賓館,基層幹部特地抽空從受颱風災害的鄉鎮趕回縣城,設宴款待調研團,可謂拿出了最大的誠意。而這位女博士卻在調研時通過微博“吐槽”,並得出“死都不走訪基層”的結論,避免了就業時“誤入歧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調研也可謂“收穫”頗豐。

  令人憂心的是,從現實來看,堅決不走訪基層的,奔著體面光鮮、物質充裕的目標而去的,顯然不只是女博士,這是大部分象牙塔走出來的學子,尤其是所謂精英的選擇。這與高校過分追求工具理性,卻忽視了培厚人性息息相關,可以説功利思想已經深入某些人的骨髓,人文理想的缺失儼然成為教育的通病。

  女博士厭棄走訪基層是個例,卻發人深省。正如共青團南平市委在官方微博中指出,“一個博士生在調研中,沒有對欠發達地區民生的關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質條件,我們很難想像,這將會是國家的棟樑之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高校是否只是一句空話?”大學教育營養不良,即使能培養出一流的專業人才,卻沒有成功涵養出公共發展意識、社會憂患意識、民瘼國是情懷。

  著名學者錢理群在反思當下教育時,言辭犀利地指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面對現實,理想暗淡無光,利己主義的動力成為了如今社會潛意識認同的迷信。從人性的角度講,人的利己意願和行為無可厚非,然而,培育思考之地的大學在瀰漫著功利思想的環境中隨波逐流,失去了大學原有的品質,成為了培養精緻利己者的搖籃,十足悲哀。

  當高校被過度行政化裹挾,學術官僚為了個人私利,為了政績,不惜造假,不惜媚權,一些教授異化為經濟機器,甚至墮落為幫閒,學術道德底線一再被突破時,學生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順理成章。

  弗萊克斯納在《現代大學論》中指出:“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麼流行就迎合什麼。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慾望。”大學應該既要立足於現實,回應時代的要求;大學又要審視現實,超乎於時代之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應該成為知性的巨人和德性的侏儒。可惜的是,如今對理想的堅守與道德的自持已成為稀缺品質。

  儘管女博士吁求“請大家給我這個不成熟的學生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但是筆者相信,這只是輿論壓力下做出的一個姿態,其人生觀、價值觀並不會因此改變幾分。因為瀰漫著功利色彩,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土壤足夠肥沃,早已把許多學子的世俗思想培養得根壯葉肥。(于忠寧)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