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涵是一位理科考生,今年高考成績667分。6月21日淩晨查到成績後,正準備跟父母到外面夜市吃些燒烤、喝點啤酒慶祝一下,李一涵母親的電話響了。北大吉林招生組一位老師在祝賀李一涵取得理想成績後,開始動員她填報志願時能選擇北大。正當母親與北大招生組通電話時,李一涵的電話也響了,是清華招生組的來電。(6月23日《新文化報》)
高考成績出來後,北大、清華的電話幾乎同時到了,這樣的場景充分説明兩校搶生源的大戰是多麼激烈!這樣的掐尖戰場不僅在吉林,在全國各地都上演著。其實,兩校激烈的掐尖戰場不僅在高考成績公佈後,而是此前就早已開始了。
在此之前,清華大學重慶招生組通過官方微博發了一條消息:“好消息呀,聽説今年北京報清華的人數有600多,報北大的有300多。希望今年清華能收到優秀的孩子。”言下之意很明顯,北京考生中報清華的人更多,清華比北大更牛!這條挑釁意味很明顯的微博,立刻激起了兩個老冤家的一場口水戰。當局者互吐口水,圍觀的網友倒是很清醒地起鬨:但願兩校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毀之。
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低層次地競爭。進大學之前,比誰的分數高,比誰掐到的高考狀元多,比誰招的學生更優秀;學生畢業後,比誰的畢業生中高官多、名人多、富豪多。或者是比哪個學校獲得的國家撥款更多,哪個學校校慶時出席的領導官更大,就停留于這種浮躁淺表的比較中,而不去比較中間的育人環節,比如誰的課程設計最合理、誰的教育更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誰在自主招生上作出了更有實質性的改革、誰為中國的改革貢獻了更多的智慧。
世界一流的大學並不會炫耀能招到世界一流的學生,而是能通過世界一流的教育將走進自己校園的學生培養成優秀人才。
很多人都嘲笑北大和清華是一流的學生、二流的設施、三流的教授、四流的教材、五流的管理、下流的體制。一流的學生,説的是以最高的分數將高考競爭的最優者招進來了,可是三流的教授、五流的管理和下流的體制怎麼能將一流的學生培養成一流的人才呢?一流的大學從來不是靠一流的學生裝點門面的,而是靠一流的教授、管理和體制教出一流的人才。
這學期筆者在北大教新聞評論課,很多學生抱怨學校的課程設計很成問題:“北大學生的學習基本全憑自己摸索,教授的輔導作用幾乎沒有。”“教學行政化壓抑著教師的教學創新。老師甚至連一門考試能用什麼語言答題、一門課能有多高的優秀率都沒有決定權,更不要提在考核的機制、課程的設置、人才培養方向上的決定權了”。不知道學生的這些聲音,校長能不能聽見?這些學生都是當年像今天這樣“掐”過來的,可是被“掐”過來的他們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
如果北大、清華哪一天不再比誰的分數更高、誰出的高官更多、誰的畢業生更有錢,而是比誰在去行政化上走得更遠、更堅決,那時才真正離世界一流大學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