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跨區作業 還是“組團”好

時間:2012-05-31 09:37   來源:經濟日報

  夏收開始,有媒體報道河南鄧州冬小麥收割存在農機缺口散戶駕駛農機馳援一事,頗得好評。

  散戶馳援救急,此事看似不錯其實不然。

  先説啥是散戶?散戶自然是相對於專業的跨區機收作業隊而言。為啥散戶明顯增多?原因有兩個方面。

  從外因看,一是近年來跨區機收作業成本、勞動力價格“雙升”,影響了部分農機手遠距離作業的積極性。面對不斷上漲的柴油價格,他們不願參加跨區作業隊,更傾向於隨行就市,在省內或附近地區作業。二是農戶擁有的農機數量和農民操作技能都有了較大的飛躍。有人甚至認為“人人有農機”的時代已經來臨,跨區作業隊“集團作戰”漸已遠去,小規模作業已成主流。

  從內因看,隨著跨區作業市場需求旺盛,散戶農機手由於屢次參與跨區機收作業隊、每年去同一地區作業,赴外省市作業的經驗已比較豐富,與當地農民生産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或農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不再參與農機合作組織統一外出,認為“跑單幫”能節約管理費,降低成本,而且比較自由。於是,不少散戶農機手選擇不參加跨區作業服務隊,提前獨自或結伴外出作業。

  散戶在某些情況下的確能夠發揮救急作用,但其弊端也不小。散戶管理力度不強,跨區作業地隨農機手主觀想像而定,其結果往往降低單機作業效率,影響整體作業進度,部分地區的機收市場甚至出現惡性競爭現象,到頭來還是減少了農機手自己的收益。由於散戶具有“小而專”的基本特點,他們的市場資訊獲得能力和競爭能力往往較弱,交易成本較高。最新的夏收資訊早已發到各級農業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一般的散戶往往在緊張的夏收時節沒有及時獲得資訊,很難對市場作出正確的判斷,其結果是賺錢不多甚至沒有賺到錢。

  由此看來,農機跨區作業還是要遵循規模産生效益的道理。組團跨區既能相互照應,又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合作社的機械和技術優勢。依靠農機合作社的群體優勢組建隊伍,比單打獨鬥強。精心設計好作業路線圖,使機械流動合理化、收益最大化、服務優良化、轉移快速化。此外,合作社對機械作業水準和個體成員都有嚴格的規範和要求,特別是對於跨區作業的標準和作業品質都有明確統一的內容。這樣的集體作業執行起來當然受到農民歡迎,其作業品質也能得到一定保證。

  未來農機合作社更可能承擔起跨區作業組織者的重要角色。這樣絕大多數散戶將能夠通過身邊的跨區作業經紀人,找到一同外出作業的夥伴,同時增加跨區作業計劃性、安全性以及規模性。

  要獲得更大的效益,農機手必須走出“跑單幫”的局限,有組織地建立農機合作組織,結成利益共同體,增強作業市場的競爭能力。組織起來的農機手不但有利於了解、掌握生産經營中的實際情況,更利於跨區作業資訊的獲得和共用,便於跨區作業調度,減少管理成本,降低市場波動及供求不平衡帶來的風險,最終讓每個成員都能受益。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