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瘦肉精’實際上是行業潛規則。”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使用“瘦肉精”的企業絕不僅止于雙匯集團,亦不止于河南,其産銷鏈遍佈各地。(《新世紀》週刊3月21日)
在2002年農業部等部門發文規定養殖業禁用“瘦肉精”,2008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將宰殺、銷售含“瘦肉精”豬肉的按刑事案件立案追訴的語境下,對於瘦肉精,多個相關監管部門不是聯合力量對付,而是互相推諉“踢球”,造成了事實上的監管空白。比如,目前被媒體報道的“健美豬”大量進入消費市場的南京,就是這樣的監管現狀:農業部門的檢疫人員表示他們對“瘦肉精沒有監管依據”,應由商務部門負責進行,而後者則表示,農業部門抽檢出問題後他們才會“採取行動”。
當央視曝光“瘦肉精”事件後,農業部要求加強監管,商務部也派出了督查組,正説明瞭監管是這些部門之責,只看相關部門自覺不自覺,主動不主動而已。有直接利益時,所有能夠沾得上邊的執法部門爭著管,沒利益的就相互推諉,這不能不説是不少法規被“架空”的根本原因。“瘦肉精”事件中,媒體調查發現,每頭豬花兩元錢就能買到檢疫合格等三大證明,再花上100元打點省界的檢查站,便可一路綠燈送到南京一些定點屠宰場。如此利欲熏心的監管現狀,造成了“使用‘瘦肉精’實際上是行業潛規則”,“其産銷鏈遍佈各地”的現實。
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直指監管的缺失,在今年兩會上,超過200份提案都是關注小小餐桌的。我們每個人小小的胃,再不能承受頻頻發生的“問題食品”之重。我們真誠希望,“監管成‘空’,瘦肉成‘精’”的現象再不要發生。 (狄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