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開幕前,城市治堵問題的爭論已經開始熱身,各路專家的藥方也爭奇鬥艷。熱議的是同在亞洲的國際大都市東京的治堵秘方。據報道,東京人口和汽車的對比數是1300:523,每2~3人擁有一輛車,人數、車數都遠超我國很多大城市。但是“治堵”30年後,東京市區交通卻提速了一倍有餘。
除了86%的市民乘軌道交通出行、不斷開闢支線道路、市區停車費高得嚇人等調控措施之外,東京公車治理也頗有亮點。1萬公務員只有10輛公車,“在東京,造成堵車的主要是私家車,政府提倡公務員不用公務車”,“以東京都廳為例,只有都知事(相當於市長)這樣的級別才可以配車”。
相比之下,我們頗為汗顏。據統計,廣州公務車的數量接近20萬輛,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就曾直言,“現在公務車太多,太濫了。”因此,剛剛出臺的廣州治堵方案,不限外、不限私,卻限制公車。讓公車給私車讓道,不給交通添堵,怎麼不讓輿論拍手叫好?
可是,和東京經驗比起來,我們的公車治堵才剛剛挂上一檔。例如,東京規定,“絕大部分公務員如果辦公需要開車,一般是先坐地鐵到單位,再去申請開車辦事。公事辦完後將車子開回單位,然後再乘地鐵回家。”因此,1萬多公務員共用10輛車也不用“搶車位”,因為“很少用到”。反觀我們一些大城市,據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統計,有些大城市公車佔用了道路資源的80%,甚至有一輛公車一年換了40條輪胎。這麼個80天環遊世界的開法,我不僅心疼輪胎,更心疼用納稅人的錢鋪起來的公路,一邊要治堵,還要忙修路,舊愁未了更添了新憂。
可見,公車治堵其實就是治理特權。如茅于軾所説,建設現代社會入手點就是“馬路上沒有特權車”。治堵不能像有些城市一味限外、限私,而對公車濫用不加節制。全國人大代表韓德雲問道,如果能將不受擁堵的特權車,完全限制在公務活動所需要的極少部分車輛範圍內,城市還會堵嗎?如果能將市級和市級機關之外的全部公務員中的哪怕60%,都改變為使用公共交通系統上下班,還會這樣堵嗎?
治堵是一次公共政策轉型的實驗,從發展到治理更需要智慧。如果城市建設還是一味猛踩油門,公共政策卻遲遲不挂檔,這個結果就是:聽起來轟轟響,車就是原地不動,這不是更堵嗎?(付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