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長處。把小城鎮化作為切入點,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別,未嘗不是一條比“特大城市群”更切實可行的農村城市化之路。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表報告稱,中國應走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等為主的城市化道路,發展小城鎮不合國情。報告指出,小城鎮密度低,分散化,不利於節約耕地,應僅作為城市化的適當補充。
不久前,有資料稱,我國有600多個城市正“走向世界”,其中180多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某個城市,按照比“大倫敦”、“大巴黎”規劃面積大出近10倍的規模,設計了一個數萬平方公里的發展框架。看來,“國際化大都市”還不夠響亮,不夠氣派,得考慮“特大城市群”了。
有一口號,耳熟能詳,“城市讓生活更加美好”。對於長期處於農業社會的我國來説,城市化確實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前所未有的、令人悸動的圖像:高樓大廈、交通發達、商業繁榮、規劃齊整、環境乾淨……中國需要脫胎換骨,從農村走向城市,這是無疑的,至少在某個歷史時段應該如此。但要如何走,是通衢大道——大城市、城市群甚至特大城市群,還是羊腸小道——小城鎮化,眾説紛紜。國外的城市化之路,也存在“大”與“小”的取捨。
我們應該走哪條路?不妨就從“城市讓生活更加美好”這個標準切入,分析“特大城市群”與“小城鎮”哪一個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暫且撇開人口膨脹、房價高企、資源短缺、環境污染、貧富分化、犯罪增加等常見“城市病”,單就交通大擁堵,就把大城市的“暗疾”暴露無遺。就在數天前,首都北京成為“首堵”,車速低於每小時20公里的擁堵路段達到140條,打破了2010年初大雪時擁堵的歷史紀錄。要命的是,此情此景絕非北京獨有。大城市尚且如此,“特大城市群”情何以堪?
在不少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生活壓力持續增長、宜居指數走低的情況下,白領中興起了“逃離京滬深”,到二、三線城市去安放青春的主張。如果“特大城市群”只是大城市的簡單集合,到其時恐怕就無處可“逃”了。“圍城”裏的人都想逃出去,“圍城”外的人誰還敢進來?為城市化而城市化,採取行政手段將農村城市化,搞得不好就會讓進城農民成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城市貧民。如此大而不當,宜觀不宜居,這樣的城市意義何在?
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長處。中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居住分散,農民有著故土難離的傳統鄉土觀念,把小城鎮化作為農村城市化的切入點,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差別,並通過小城鎮的輻射、帶動、溢出效應,層層傳遞帶動和擴大農村的繁榮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嘗不是一條比“特大城市群”更具有中國特色、更切實可行的農村城市化之路。
國外的城市化實踐也各有韆鞦,並非一味貪“特”求“大”。像英國、埃及、匈牙利等一些國家特別重視小城鎮的建設,因地制宜地把小城鎮建設成市民安居樂業之所。説到底,城市化進程應把宜居放在優先序列加以考度,尊重公眾選擇與城市發展規律,學習他人成功經驗,少走彎路,盡可能避免沿用計劃時代的舊思維和拍腦袋決策的壞習慣,要明白行政主導、大包大攬常常是好心辦壞事。
“大躍進”、“放衛星”的折騰太多了,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代價太大了,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為了權力美學、場面美學而好高騖遠,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