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廣州購書中心的三聯書店裏,圖書架上貼滿了“打折”的條幅,不少連鎖店已落得關門的結局。面臨困境的還有北京的“第三極”、席殊書屋。在過去10年的時間裏,有將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倒閉趨勢還在加劇。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副會長王笑東説,在高租金和低利潤以及網上電子書籍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新民晚報》7月21日)
炎炎夏日,找一個不大的書店,坐在一個角落,翻著嶄新的或者泛黃的書頁,這種心靜自然涼的心境,怎能被宅在空調房裏,打開網際網路,滾動滑鼠一目十行著那些幹澀的文字所代替?迫於高租金、低收益的生存環境,實體書店變身一座座餐館、網吧、旅館過後,又是否有人會偶爾想起,這裡曾經熏陶著一代人的知識記憶?
我們應當慶倖,在一個面臨轉折的時代還能見證諸多歷史的痕跡;我們又當不幸,見證諸多美好的東西淪喪當如何痛心疾首?歷史古跡在高房價的利誘下退出舞臺,珍稀物種在環境破壞後走到盡頭,實體書店,如今正如這些歷史古跡、瀕危物種般,走向黯然的荒野。如果説歷史古跡被破壞是文化的失意,珍稀物種逐漸滅絕是自然的末路,那麼,實體書店的倒閉則是社會內涵的喪失。
關於三聯書店的最早印像是中學時期的《傅雷家書》,接著許許多多的書籍伴隨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這個名字和我一起走過這麼多年,《三聯生活週刊》更如一本精神食糧,從未曾遠離。當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在為浮躁與利益面前一再妥協的三聯惋惜的同時,更為這個社會內涵和底蘊的淡化而憤怒。三聯書店的歷史、宗旨與這麼多年的貢獻,在這個日漸浮躁的社會中顯得如此渺小,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三聯書店只是一個縮影,實體書店的是否會走向窮途才是最為令人堪憂之處。
當前大多數關門的實體書店,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民營書店,而那些非民營的諸如新華書店,一旦進入壟斷,那麼誰還敢説,讀書是一件全民學習?恐怕更多的,應該是為需要而滿足出版商的利益罷,而豈能擺脫浮躁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