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今年將支出1億元,購買社會組織的300個民生類項目。此是北京首次把社會組織納入統一規劃,形成“購買服務”新模式。購買服務的經費將納入財政預算,相關管理辦法有望出臺。(《新京報》7月13日)
基於效率考量,政府所有服務全盤包乾已經不切實際,鋻於資本的最優化,政府以出資人的形式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大勢所趨。況且有國外眾多國家成熟的操作體系加勉。北京市政府從概念上的轉變值得讚賞。
但是,北京市政府當前的“購買服務”僅是一個概念性的,或者説只是隱蔽的形式。獲得“社區機動車停車環境優化”的北京市海澱區停車服務行業協會,其主管單位是北京海澱區市政管理委員會;獲得“居家養老助殘員培訓項目”的北京市老年學會是由原北京市老齡委、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勞動局、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社科院、北京經濟學院人口研究所共同發起成立……媒體公佈的幾家所謂社會組織都有政府背景,根本算不上獨立的社會組織。
政府以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名義購買有政府背景的“社會機構”或“團體”的服務,不能不讓人憂慮是政府自我圈錢。而且這種尋租的便利性過於強大,甚至能夠壟斷某方面的項目,把已經市場化的東西排擠出外,最終上演劣幣趕走良幣的悲劇。當然,政府也許並沒有那麼壞,筆者只是盡一個普通公民的擔憂。
我們的一切懷疑均來自“社會組織”。“社會組織”顧名思義是非政府民間機構或團體,它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預,具有真正的獨立法人資格,以市場化的形式運作公益化事業,當然有點是非市場化,它不以營利為目的。
然而,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社會組織無門可入,當前政策下,要想註冊社會組織必須有主管部門挂靠。這種産生形式完全與運作規範和理想背反,甚至達到了扼殺的程度。
北京市政府將出臺的社會組織管理辦法,需要對社會組織進行明確定義、規範準入標準。也唯有這樣,納稅人錢財方能得到更大社會公共收益,提升城市的公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