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奧運時評

以人為本,中國體育新境界--北京奧運會述評之二

2008-08-24 18:44     來源:新華網     編輯:楊笑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肖春飛 李斌)24日,當馬拉松選手沿祈年大街跑進天壇公園時,祈年殿的金頂在初升的太陽照耀下華光萬丈,這是北京新的一天:參加閉幕日比賽的選手,在訓練場進行熱身;已經結束比賽的,開始醞釀這一天的北京之遊;為奧運會服務成千上萬的工作人員,也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與北京一起醒來的,還有無數晨練的人們,他們遍佈在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大都市中,跑步,跳舞,做體操,踢毽子,打太極拳……

    不只是北京,健身者遍佈中國,在東部,在西部;在城市,在農村;在清晨,在黃昏;在公園,在健身房……在這個泱泱大國,人們健身的熱情,與觀看奧運的熱情,猶如水乳交融。

    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奪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令國民歡欣鼓舞;但是,跟1984年奧運金牌零的突破時全國狂喜、1988年兵敗漢城時舉國沮喪相比,如今中國人看待奧運金牌的心態平和了很多,他們依舊關注奧運金牌,但他們更關注自己的健康。

    今天的中國體育--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群眾體育,呈現一個共同的特點:以人為本。

    從獲得北京奧運會舉辦權到奧運正式舉辦,這7年時間,中國運動員7年磨礪、7年蓄勢,終於在北京完美爆發,東道主選手在主場表現出來的堅強信念和良好心理素質,跟當年中國選手背負沉重壓力上賽場、不茍言笑相比,恍若隔世。

    “健康重於金牌”、“金牌不等於奧運會”--這是北京奧運會折射出來的一個民族日益成熟的心智。劉翔因傷退賽,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民間反應,均大多給予他理解和安慰;此前,中國人對郎平等“海歸兵團”率隊與中國運動員比賽,也均以平常心回應。

    從獲得北京奧運會舉辦權到奧運正式舉辦,這7年時間,是中國群眾體育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取得重大進展的7年,是群眾體育各項基礎建設大發展的7年,是全民健身運動空前蓬勃開展的7年,也是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7年。

    這七年時間裏,從中央到地方,多形式、多渠道籌集資金,把建設群眾健身場地設施作為“執政為民”的“實事”工程,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使這一時期中國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數量和品質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形式多樣、親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體系。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當前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為群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鄭重寫進了黨的報告。

    中國人有理由自豪:奧運百年夢圓,“東亞病夫”早已塵封于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1981年為6777歲,2000年為714歲,如今又提高到73歲,遠高出世界平均水準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水準,邁入長壽國家行列。

    北京奧運會,不僅是17天的體育盛會,更是能夠在一個長遠的時期內進一步促進公眾的體育熱情和推動各項體育事業的發展的契機。一個姚明,帶動了整個中國的籃球熱。可以預見的是,北京奧運會在創造了中國電視收視率最高峰的同時,將極大促進中國人參與體育鍛鍊的熱情,而這種熱情,又將為中國培養未來的高水準奧運會選手。

    當“以人為本”成為中國體育的新境界後,北京奧運會,絕不只是給中國留下一堆燦爛的金牌,勢必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有力推動人的綜合素質的現代化,使“體育生活化”深入人心,促進中國人的全面進步和發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