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婦女馬志英:偉大的母愛凝聚在聖火點燃那一刻
新華網寧夏中衛6月29日奧運專電(記者 劉曉莉)馬志英是一名普通的回族婦女,但她是125個女孩的“母親”。馬志英出生在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西海固,家庭的貧困打破了她少年時代曾有過的求學夢;成年的她擁有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為了讓更多的貧困女童不再重走她的老路,她毅然伸出了援助之手,創建了“女童書屋”,而且一堅持就是10年。在聖火點燃的那一刻,偉大的母愛與燃燒的聖火凝結在一起。馬志英戴著綠色蓋頭,腳步輕柔地向前奔跑。她説,奧運夢想給了她更大動力,她將更加投入地進行幫助貧困女童的事業。
海原縣位於寧夏南部山區,這裡土地貧瘠,常年乾旱,上世紀二十年代曾經經歷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地震。貧窮像瘟疫一樣在這裡蔓延,許多孩子因為貧窮而輟學。
馬志英就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勤奮好學的她,高中畢業後,一心想上大學,但由於家境貧寒,最終與大學無緣。帶著求學未成的遺憾,馬志英不久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丈夫楊萬海是海原縣一名公務員,靠著丈夫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他們的生活簡單而快樂。
1997年的一天,馬志英路過海原縣一中門口,發現一名瘦小的小女孩站在校門口的柵欄外,默默地注視著校園。經過詢問,這名名叫楊桂珍的小女孩因家裏負擔不起學費而不得不輟學回家。看著孩子企盼的眼神,經濟拮據的馬志英二話沒説,幫孩子墊付了100多元的學費。
不久後的一個下午,馬志英又在離學校不遠的一間只有5平方米的土坯房裏,看到楊芳、李紅等5個女孩正圍著煤油爐子做飯。陰濕的房子不僅寒氣逼人,也不安全,馬志英不由得一陣心酸,她立即將幾個女孩帶回自己家中,為她們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併為她們騰出了一間房子,供她們休息學習。看著孩子們在自己家裏幸福地學習生活,她萌生了創辦“女童書屋”的念頭,免費為家境貧寒的女童提供吃住等服務,讓更多在輟學邊緣的女童能夠繼續學業……
在丈夫的支援下,馬志英騰出了家中最好的3間房子,讓貧困的女孩子寄住,不僅免收水電、煤、房租等費用,還日夜照顧孩子們,為她們交學雜費、送醫送藥……
在女童宿捨得墻壁上,一張用普通白紙列印出來的獎勵辦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考上名牌大學:獎勵1000元;考上重點大學,獎勵500元;本科獎勵300元;其他區內高校獎勵200元;縣級三好學生獎勵100元;班級三好學生獎勵50元”。馬志英説,這樣的獎勵辦法有很好的激勵作用,孩子們學習都很用功。
雖然對孩子們很大方,但馬志英一家過著節儉甚至是清貧的日子。馬志英身上穿的衣服沒有超過20元的,在銀川參加“寧夏首屆十大新聞人物論壇”時,她翻遍衣箱才找到唯一一套沒有打過補丁的衣服——20元買的紫色上衣,15元的褲子,而這套衣服她已經穿了9年。
資助了這麼多的孩子,人們最關心的是他們是怎樣支撐下來的,水、電、暖、食物等,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千余元的月收入顯然不夠。馬志英笑著説,她自有一套當家經:大部分時間全家一天三餐吃餅子,有時候是米飯和馬鈴薯絲,難得做一些好的菜肴先緊著女娃們吃,她和丈夫是就著鹹菜吃麵。其他錢要買水、電、燃料和家用日常品,每分錢都要算計著花,每個月家裏都存不下錢。雖然生活比較清貧,馬志英説:“經濟的貧窮不算貧窮,沒有文化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這些女娃是我的心頭肉,我不想讓她們重走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