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媽媽"蔡有華:聖火點燃服務"三農"的激情
新華網西寧6月24日電(楊壽德 王雁霖)在十年九旱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廣大農民不但結束了缺口糧的歷史,而且還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當地農民常會指著連綿的油菜花和豐收的洋芋笑著説:“多虧了我們的‘油菜姑娘’、‘洋芋媽媽’啊!”
“油菜姑娘”、“洋芋媽媽”,是當地農民對農技推廣者蔡有華的親切稱呼。38歲的蔡有華時任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全國青聯委員。參加工作18年來,她堅持依靠科技發展農業生産,使當地油菜和馬鈴薯(青海人俗稱“洋芋”)走上高産優質道路,給當地農民帶來巨大的變化。
油菜是當地的主打作物,當地農民卻一直為油菜品質差、産量低而苦惱。為了改變現狀,蔡有華經過六年艱苦鑽研,培育出雜交油菜新品種,大幅擴大了互助縣油菜種植面積,並提高了油料産量。目前,蔡有華帶領群眾建立起青海省最大的雜交油菜基地,每年要為全國春油菜種植提供300萬畝以上的種子,帶動農民增收3億元以上,成為青海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一個典範。
而她引進和培育的優質馬鈴薯品種,也使互助縣馬鈴薯走上了高産優質的路子。在她的努力下,互助縣建成了青海省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繁育中心和西北地區重要的專用型馬鈴薯生産供應基地。種薯除供應本省外,每年還大量調往甘肅、寧夏、陜西、新疆、西藏、雲南等省區;專用型商品薯供應福建、上海、雲南、廣東、四川等省市,有些品種還漂洋過海,進入了泰國、新加坡等國家的市場。
18年來,她手把手地為當地群眾傳授農業知識,足跡踏遍了全縣21個鄉鎮的田間地頭。她共計主持或負責完成十六項農業科研、推廣項目,讓這個70%耕地是山地的貧困地區成為全省的農業大縣,也為山區群眾帶來了財富,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158元。
蔡有華説,她希望通過火炬傳遞、借助奧運精神,繼續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務。
“我將借助奧運火炬的傳遞點燃我們對‘三農’服務的激情,帶領我們廣大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深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戰場,將一流的種子、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服務傳遞給千家萬戶的農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