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聖火傳遞

藏族火炬手:聖火聖湖輝映 點燃藏族兒女激情

2008-06-23 09:25     來源:新華網     編輯:鐘寶華

  新華網青海湖6月22日奧運專電(記者馬勇、張進林)6月22日15時,年近花甲的德才加正在參加奧運火炬傳遞演練。他關閉手機,舉手投足之間傾注了全部的心思。“在我們藏族人的聖湖——青海湖旁傳遞北京奧運會的火炬,這是我這個藏族牧民天大的福氣。我要用最好的表現完成火炬傳遞的每一步”。

  鬢角染霜、外表無奇,樸實的話語,很難讓人對德才加留下特別的印象。然而,這卻是一個從部隊上校到村支部書記、以普通村民當選中共十七大代表,帶領鄉親奮鬥13年,讓家鄉舊貌換新顏的響噹噹的藏族漢子。

  1994年8月,從軍25年的德才加已是上校軍官,此時部隊精簡調整,讓他面臨轉業和復員兩種選擇。選擇轉業,不僅能得到一筆安置費用,而且組織上會給他在省城西寧或同德縣城安排個待遇不錯的穩定崗位;如果復員回家,就得面對這樣的現實——完科村地處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十多年前的這個牧業村與世隔絕,牧民長期靠遊牧為生,靠天吃飯,年每人平均收入只有600多元。當時村裏的老支書病重後,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在1994年完科草原最美麗的季節,德才加作出決定,舉家回到了青海省同德縣尕巴松多鎮完科村。第二年春天,德才加挑起完科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不久他就意識到,光靠農牧業,群眾是富不起來的。一方面,完科村海拔高、自然氣候條件嚴酷,除了青稞等一些耐寒、耐旱作物外,種植業難有所長;另一方面,受青藏高原生態整體惡化影響,牲畜數量必須科學控制,以減輕草場壓力。擺脫貧困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在和大夥多次合計後,德才加將目光聚焦到村裏的黏土上。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建材成了牧區的搶手貨,一塊磚從城裏運到牧區,運費往往數倍于磚價。建磚廠,德才加和大夥一拍即合。為了湊足辦磚廠所需的資金,德才加把自己的15萬元復員費交給了村裏。1995年底,完科村磚廠建成投産,産品銷到海南、黃南、果洛三個藏族自治州的8個縣。經過德才加和村民們的不懈努力,磚廠的規模日益擴大,不僅安排了村裏50多個富餘勞動力,年純收入也由原來的9萬元上升到如今的35萬多元。

  有了磚廠打基礎,德才加又帶領群眾把2000多畝農田集中起來,由村裏投資經營,開展機械化作業,種植油菜等經濟作物;同時又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了圍欄草場4.8萬畝,讓村裏近萬畝草場種上了優質牧草,47座拔地而起的畜棚,更是扶持起一個個牛羊育肥戶和溫室種菜戶。

  在德才加的心中,家鄉的群眾都是自己的親人。村民卓瑪乙亥因為丈夫看病、去世,賣光了家裏的牛羊,還借了不少的債,三個孩子被迫輟學,一家人靠鄉鄰救濟度日。知道這個情況後,德才加立即決定和卓瑪乙亥家結成扶助對子,掏錢買來麵粉、酥油送到卓瑪乙亥家,並資助卓瑪乙亥的三個孩子回到了校園。在德才加的提議下,完科村的黨員幹部都與貧困群眾結成了幫扶對子。村裏還劃撥集體農田22畝,由黨員幹部耕种經營,收成全部接濟貧困戶。如今,完科村的貧困戶已經從34戶減少到了14戶。

  13年來,德才加團結帶領完科草原的兒女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換來了家鄉新的美麗容顏。現在的完科村通了電話,修建了衛星地面接收站,建起了文化活動室、衛生室,家家戶戶蓋上了新房,村民們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成為同德縣第一個實現牧民定居和水、電、路、電話、電視“五通”的牧業村。2006年,完科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已經由1995年的600多元提高到2800多元。

  2007年10月,德才加光榮地當選為中共十七大代表。德才加告訴記者,他去北京參加十七大的時候,鄉親們夾道相送。而今天,完科草原的藏族兒女們在家鄉的聖湖岸旁盛裝迎接奧運聖火的到來。

  德才加表示,為了在聖湖旁迎接奧運聖火,從他被推選為奧運火炬手開始,鄉親們就忙開了——做新藏袍、打新首飾,把家裏活提前安置停當,扶老攜幼舉家出動,焦急地期盼著聖火聖湖輝映的這一刻。

  “美麗的青海湖是我們藏族人心中的聖湖,她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了草原上的新發展、新生活。象徵和平、進取的北京奧運聖火在聖湖傳遞,它們的光芒就匯合在了一起,帶給我們藏族兒女創造更加幸福的新生活的希望和激情,” 德才加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