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火炬傳遞:“祥雲”行天山 展西域風情畫卷
新華網烏魯木齊6月19日電(記者丁秀玲、張鴻墀、何軍)19日,奧運火炬完成了新疆境內最後一天行程——在石河子和昌吉兩個北疆城市的傳遞。至此,歷時三天,傳遞四個城市,橫跨新疆天山南北,“祥雲”見證了新疆巨變和多元文化匯聚的西域風情,領略了2000多萬新疆各族人民對奧運的激情與嚮往。
烏魯木齊:民族舞蹈傳遞奧運夢想
在烏魯木齊,第六棒火炬手、頭戴小花帽的維吾爾族姑娘熱娜 阿布都克力木一邊跳著曼妙的維吾爾族舞,一邊傳遞起奧運火炬。她煥發著激情的美麗面孔、熱情奔放的舞蹈、發自內心的歡樂感染了現場所有人,令這一刻成為經典。
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裏,熱娜 阿布都克力木的精彩表演引起觀眾最多的掌聲和歡呼。
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是火炬新疆行的第一站。它地處天山中段北麓,是世界上距海洋最遠的城市,是連接天山南北、溝通新疆與內地的交通樞紐。
天公作美,前一日的小雨給西域邊城帶來了清新涼爽,在白雪皚皚的博格達峰的映襯下,新疆第一棒火炬手、“中國拳王”阿不都西庫爾 米吉提高舉火炬,從烏魯木齊人民廣場出發,拉開了“祥雲”新疆行的序幕。
火炬途經少數民族聚居區南門、毛澤民故居、頗有歷史意蘊的西大橋、紅山轉盤,通過剛剛擴建的友好路,走過曾經的最高建築“八樓”,穿過科研院所眾多的北京路,美麗的東西方文化交匯之門一一開啟,烏魯木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脈絡盡收眼底。
順著人群,一位姓劉的姑娘和同伴步行三公里,來到有幾百年曆史的西大橋附近觀看火炬傳遞。她説自己是瞞著父母特意從600公里以外的哈密而來,“火炬來新疆傳遞,這麼有意義的事兒,我怎能錯過?”
喀什:兩千年古城風情之旅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當百年奧運相遇千年古城,註定是一樁世紀傳奇。
喀什是北京奧運火炬在新疆傳遞的第二站,也是在中國內地傳遞最西邊的一站。
朝霞將中國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披上一道金色的光芒。在門前廣場的南側,著名的維吾爾族傳統民間藝術“達瓦孜”(即高空走繩)傳人、中國“高空王子”阿迪力 吾休爾領跑第一棒。
歡迎的隊伍中,一位小夥子在臉上畫了紅色的中國心標誌。一群市民在當地一位老大媽的帶領下,用維吾爾語喊著“中國,加油!”“奧運加油!”“新疆加油!”“喀什加油!”
喀什是“喀什噶爾”的簡稱,是新疆唯一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是維吾爾文化的發祥地和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集中了維吾爾民族風情和文化藝術的精華。
喀什站208名火炬手中,有近一半是少數民族,還有4名外籍火炬手。不久後,面向中亞、南亞的第四屆“中國新疆喀什中亞南亞商品交易會”即將召開,這座中亞特色名城開放發展的雄心顯露無遺。
龍騰賓館一位年輕的維吾爾族保安用不太熟練的漢語羞澀地説,這兒是我的家,火炬來了,我很高興。
最後一棒火炬手、在新疆巴楚地震中失去親人、感動中國的村支書達吾提 阿西木的一番話令人動容:“希望四川災民早日重樹信心,重建家園。我們都是一家人。”
石河子:“軍墾第一城”演繹綠色之旅
第三站石河子位於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
有著“中國軍墾第一城”之稱的戈壁新城石河子,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誕生地。三代“軍墾人”的雙手,硬是改造了這片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
這是一座綠色之城,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良好範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和“國家園林城市”。
火炬傳遞前一晚,世紀廣場就聚滿了歡樂的市民。“印有火炬或五環的T恤快要賣瘋了!”一家三口買了三件,準備第二天在途中穿。“很高興火炬來到我們的家鄉石河子!”年輕的父親説。傳遞時刻到來,沿途歡樂的“加油”聲不絕於耳,行人駐足路邊,一邊揮舞著國旗,一邊用手機拍照。 “我到過很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她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不是瀚海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一群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吟誦著著名詩人艾青為石河子而作的詩篇《年輕的城》。
昌吉:“105”名火炬手的傳遞
19日下午,火炬在天山北麓明珠——昌吉市進行。
昌吉市是昌吉自治州的首府,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的衛星城市,是新疆工業經濟相對集中、較為發達的地區。
昌吉傳遞第一棒火炬手中國射箭運動員、世錦賽冠軍李文傑説:我希望“祥雲”給我的家鄉昌吉帶來昌盛,帶來吉祥。
有趣的是,第69棒火炬手張銳是一個懷孕7個月的孕婦。對於她是否可以繼續勝任曾有些爭議,經醫生證明、奧組委火炬辦特批才得以圓夢。於是出現了這一有趣的情景——母子同跑。有人打趣説,昌吉市不是104名火炬手進行火炬接力,而是105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