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餐飲住宿

北京小吃的不老傳説(圖)

2008-07-30 15:38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賀晨曦
 

    北京小吃不僅沒有老矣,而且正以其嶄新的經營方式,獨特的美食味道,新穎的文化內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饕餮食客。

    如果從位於房山琉璃河的燕國遺址算起,北京已經有了3000年的建城史;若從遼代建都算起,北京已經有了800多年的建都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北京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也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這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飲食文化,其中最不可忽視的,當屬北京小吃。

    北京小吃非老矣

北京小吃的不老傳説

    北京豆漿

    北京匯聚了來自天下的美食,但是,真正屬於北京,有代表性的、拿得出手的大餐不外烤鴨、涮羊肉。而有些專家津津樂道的北京缸肉、砂鍋白肉,在大多數人看來,真是上不了臺面。而北京小吃則不然,粗略統計,大約有600多種,保留下來的據稱有100多種,僅目前老百姓仍然每天能夠吃到的著名小吃也有幾十種。

    

  流傳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今天依然為人們稱道的北京小吃,不乏有識之士關懷備至,擔心地發出“北京小吃老矣”的感嘆,並號召有關部門要振興北京小吃。然而,北京小吃果真如有些人士擔心的那樣嗎?《市場報》記者近日在走訪了北京什剎海九門小吃城、護國寺小吃一條街、東華門夜市、王府井美食一條街、南來順、牛街清真美食超市等數條著名小吃街後,感受並非如此。

    北京小吃自有源

北京小吃的不老傳説

爆肚

    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市場報》記者以為北京小吃正是應了這樣有見地之語。元代,北京正式成為華夏文化中心,小吃更是名滿天下。切糕歷史很長,早在13世紀就有了。元代熊夢祥的《析津志》中説:“街市蒸作面糕,有以黃米作棗糕者,多至二三升米作一團,徐而切破,稱斤兩而賣之。”書中所記切糕的製作方法與出售形式與今日幾乎沒有差別,可見切糕之古老和吃切糕之習俗的久長。

    愛窩窩是北京非常有名的小吃,早在1550年前後的明萬曆年間,劉若愚《酌中志》一書中就有了記載:“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我們不妨想一想,一種民間食品,從誕生到引起文化人的注意,並把這種吃食寫進書中,沒有個幾十年是絕對不可能的,況且是在資訊極不發達的時代呢?

    

  到了清代,經過漫長的發展,北京小吃逐步有了自己的地位,並出現了專門記述的著作《燕都小食品雜咏》。當代著名民俗專家鄧雲鄉先生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創作了大量有關北京民俗的專著。在談到豆汁時,鄧先生就引用《燕都小食品雜咏》所描述:“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説:“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北京小吃春常在

北京小吃的不老傳説

煎灌腸

    近年來,隨著北京舊城改造的加快,原本散落于舊城街頭巷尾的北京著名小吃,也面臨著“屋漏偏逢連陰雨”的窘境。著名的“小腸陳”滷煮和“白水羊頭”,原本都在宣武區南橫街裏經營,併為許多人“夢裏追尋千百度”。就在前幾天記者從牛街清真美食超市回來的路上,還有人向記者打聽“小腸陳”。然而,在周圍已然高樓林立,舊貌換新顏映襯下的“小腸陳”和“白水羊頭”,早已顯得那麼寒酸。儘管已經“紅顏已退”,但“小腸陳”和“白水羊頭”,就像古老的文化活化石,依然那麼迷人。

    近年,北京前門大街和大柵欄加快了改造進程,久居大柵欄門框衚同,已然經營了百多年的爆肚等老字號,終於借助城市發展的東風,與北京其他著名小吃舉家搬到了什剎海的“九門小吃城”。這一舉動,頓時引來無數媒體的關注。在“九門小吃城”這個面積3000平方米的倣古建築中,具有上百年曆史的11家“北京小吃”重新開業:“爆肚馮”、“年糕錢”、“月盛齋”、“羊頭馬”、“恩元居”、“豆腐腦白”、“德順齋”、“奶酪魏”、“小腸陳”、“茶湯李”、“門框褡褳火燒”在這裡一展風采。有人評説,各家掌門人的想法相同:重振“北京小吃”的威風,但是,這件事能不能做到,還是一個未知數。

    對北京小吃聚集一堂,記者也有懷疑。但是,近日《市場報》記者親自探訪,並問過幾個去過“九門小吃城”的朋友,都説:“不賴,有戲!”是啊,杭州的“清河坊”一經恢復,立刻引來無數人流,成都老街的建成,同樣也獲得了很好的效益。因此,記者有理由相信,流傳了幾百年的北京小吃,在北京人不斷的融合中將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也會不斷涌現新的品種,不斷淘汰舊的品種。但是,有一點不用懷疑,北京小吃非老矣!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