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創新:“第一動力”的時代答卷

來源:新華網

2018年11月13日 08:27:00A

  新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題:創新:“第一動力”的時代答卷

  開欄的話:

  改革開放40年,中華大地處處滄桑巨變,一派生機勃勃。進入新時代,全國各條戰線砥礪奮進,氣象萬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黨全國人民高舉改革開放旗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著更高品質更高水準不斷邁進,書寫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壯麗篇章。

  近期,新華社派出五路全媒體小分隊,分赴近20個省區市,深入基層一線,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形式反映各地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即日起,新華社開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欄目,集中推出報道。《創新:第一動力的時代答卷》為開欄之作。

  4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一部不懈創新的史詩。

  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再次煥發深厚的創新稟賦,並不斷注入新的基因,使之成為實現偉大復興夢想的第一驅動力。

  風雨40年:創新是最寶貴的精神

  廣漢市向陽鎮距離四川省會成都只有一小時車程,雖位於天府之國核心區,卻曾是最貧窮的地方之一。當地人説:“有女不嫁向陽郎”。

  1970年出生的向陽人鐘敏清楚地記得,她雖有個當幹部的父親,可那時家裏仍揭不開鍋。

  為了不再挨餓,一些農民行動起來:與向陽臨近的金魚鄉1978年秋實行包産到組。同年12月,安徽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産隊18戶農民在大包乾契約上摁下手印。

  向陽公社也在“偷偷”進行變革。1980年4月,向陽正式取下“人民公社”牌子,恢復“向陽鄉人民政府”建制。“摘牌人”是鐘敏的父親。

  鐘敏説:“這是逼出來的。一個字:窮。人民公社大集體下的平均主義不能鼓勵人們的積極性。”

  改革後,向陽的糧食産量迅速增加,不久鄉鎮企業也發展起來。如今這裡進行著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的試驗。

  40年來,中華大地上傳頌著許多向陽鎮這樣敢為人先的故事。

  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從設立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大膽闖、大膽試”;從實施“簡政放權”“最多跑一次”的放管服改革,到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改革創新無處不在。

  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長忠説:“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和發揚光大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其實質就是一條改革創新的路線。”

  思想的大解放,帶來創新的大活躍;體制的大變革,促進創造的大迸發。

  王澤山院士被稱作“中國的諾貝爾”,因在火藥領域做出了世界級的創新發明,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沒有自己的發明創造,就要挨打。我立志做出中國最好的火藥。”王澤山説,改革開放帶來了春天。他研製火藥,從跟蹤仿製進入自主創新階段,使得我軍火炮發射威力顯著超過國外同類裝備水準。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帶領團隊一直在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下一座山洞裏,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精確數值。僅僅完成一項實驗便需十年,最困難時,僅剩他和幾個學生在堅守。

  不久前,羅俊院士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最新成果,標誌著中國在引力測量精度上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這不僅使中國人在揭示宇宙規律上擁有了更多話語權,而且該項成果具有地質、海洋、太空等領域的巨大應用價值,解決了這一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問題。

  “很多東西,別人不會給你,得靠自己。我堅持到今天,是因為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再苦再累,也必須通過自主創新,把國家發展的‘命門’掌握在手裏。這是40年來最寶貴的精神。”他説。

  立足新時代:創新是建設強國的支點

  2018年10月25日,烽火科技與大唐通信合併後成立的中國資訊通信科技集團舉行了第一次董事會。

  “這本身是一項改革創新,國有企業站在了新起點上。”公司的科技發展部主任張繼軍説。

  他指著液晶顯示屏上密織的網狀圖向記者介紹,這便是光纖通信的國家資訊高速公路。2000年前,這個領域還要依賴外國公司,現已全部國産化。這不僅保障了國家安全,還形成了巨大産業價值,並且開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公共産品。

  “我們的技術先後獲得了約3000項國內外專利。”張繼軍説。

  中國信科所在的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也因發達的光電子資訊産業而被稱作“光谷”。

  因光而生,聚光成谷。今年是武漢光谷設立30年,曾經的荒郊野地,如今高樓林立。走進光谷的展示大廳,螢幕上閃耀著十數種擁有自有智慧財産權的“世界第一”。光谷的蓬勃發展是“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動體現。

  在激烈的國際醫學影像研究競爭中,PET堪稱腫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的利器,與CT、核磁共振並稱為醫學影像“三大件”。

  “讓中國患者早日用上國産先進醫療産品”,是數字PET創始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慶國的最大心願。他表示,“數字PET大大提升了傳統PET的功效,進入臨床後,將打破西方壟斷,進一步降低醫療器械價格,緩解看病難看病貴。”

  謝慶國説,能夠做出這樣的發明,得益於近年科研經費的增加,這是以前不可想像的。

  40年國家經濟發展的奇跡,為創新注入財力支撐,而創新則進一步促進經濟向高品質發展。當前,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18年10月聯合發佈的《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17606.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R&D經費投入強度再創歷史新高。

  “我國R&D經費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領先,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同時,我國研發投入結構向好,基礎研究經費佔比進一步提升,有力推動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夯實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基礎。”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張鵬説。

  技術和産業創新高地的打造,必須有政府自身的改革創新。

  “我們建立了高效率的‘小政府’。”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子清説,新區的常住人口超過150萬,工作人員數量卻是其他行政區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他説:“按照新發展理念,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我們轉變工作方式,切實讓科學家感到光谷適合他們的生長。要尊重知識分子的想法,保護他們的智慧財産權,減少他們辦事的麻煩。”

  新區建立了政務大廳,推行“一站式”服務,讓原來需要半個月才能辦下來的企業註冊登記等手續,減少到幾天甚至一天內完成。新技術也被引入政務。

  “不少點子是管委會公務員們吃飯聊天時聊出來的。有一次,我們説,為什麼要讓人們排大隊呢?為什麼不建立一個自助式機器系統呢?”管委會工作人員丁鵬説。

  於是誕生了“不動産自助取證機”。“車主通自主受理終端”“出入境證件自助郵寄終端”等也應運而生。

  “創新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創新要貫穿我們的一切工作,要讓它在社會蔚然成風。”劉子清説。

  面向新發展:創新是驅動未來的引擎

  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創新”是最常聽到的高頻詞。各種新式機器、新創技術、新穎術語、新鮮想法,令人目不暇接。

  參展的通用汽車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公司總裁錢惠康説,企業發展要通過做買賣,但最關鍵的還是要靠創新。

  幾千種新産品令人炫目,但也有人從中看到憂患。科普工作者李重民説,從參展的世界一流企業身上,我看到了我們與他們的差距。

  專家們認為,進博會具有深層意義。它用創新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交融,讓中外攜手共同突破世界經濟瓶頸,同時還帶來緊迫感,將推動國內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各行各業加快創新。

  創新永無止境。在距離上海不遠的蘇州和無錫,這裡曾因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而被世人稱為改革開放的“蘇南模式”。

  相較于老一輩鄉鎮企業家的篳路藍縷,新時代的“創二代”身上,敢為人先的“創新基因”一脈相承。

  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都是80後,企業創辦僅5年,已在為不少主流廠商的感測器和隔離器提供核心晶片。

  納芯微電子首席執行官王升楊説,公司研發人員佔比超過一半,整體上是一個研發導向的公司,創新是公司的核心要義。

  “新時代,必須將創新進行到底。我們新一代年輕企業家肩上的使命,就是要去打破以往思想的束縛,用新觀念創造更具競爭力的新産品。”王升楊説。

  由“發家”到“發明”,由“製造”到“創造”。“創二代”們“鼎新革故”,“新蘇南模式”閃耀著創新的光芒。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中國迎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排在第一位。

  專家們認為,“創新發展”是中國共産黨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機遇挑戰,總結世界發展的經驗教訓,順應全球變革的潮流趨勢,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必將帶動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陳保中説,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黨實現了發展理念的重大創新,必將引領全黨全國人民創造更大的奇跡。

  形勢與40年前相比,有了很多不同。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內外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

  在距向陽鎮約30公里的西南交通大學,一場改革讓這裡被一些人稱作“科技界的小崗村和向陽鎮”。

  西南交大的管理者們正在進行一項“大膽的試驗”:讓科研人員享有部分職務發明的專利權,而之前所有專利只屬於單位。

  西南交大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寧認為,這得益於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出臺,四川是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西南交大可以“先走一步”。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如果説小崗村、向陽鎮的率先突破,解決了農民吃不飽飯的難題,那麼西南交大的大膽嘗試,則是在探索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的創造積極性。

  改革者們相信,這將最終使國家的生産力、發展方式和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許多方面的試驗正在進行。允許探索、敢於突破,這本身就是思想的解放,是改革開放40年來創新精神的延續。”康凱寧説。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是善於創造的民族,有過很多偉大發明。只要堅持創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西南交大黨委副書記桂富強説。(參與記者:李倩薇、徐海波、朱筱、許曉青、謝佼)

責任編輯:張曉靜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