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始終堅持的方向

來源:《紅旗文稿》

2018年09月14日 10:13:00A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統一于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偉大歷程,統一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偉大實踐,統一于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鬥爭。

  一、改革開放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40年來,黨領導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接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當代中國和時代發展變化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條道路,既不是簡單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社會主義模板,又不是簡單地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板;既不是其他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西方國家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翻版。而是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當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都無可爭辯地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的道路,就是引導中國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

  二、改革開放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從哪開始,理論概括和理論創新的思想進程也就從哪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也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推動了黨的理論創新,同時也在不斷對這個理論進行著實踐的檢驗。

  在4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黨的理論創新在不斷深化和發展。鄧小平理論關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點,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的觀點,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觀點,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觀點,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觀點,等等,都是對改革開放實踐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概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點,關於中國共産黨“兩個先鋒隊”的論述,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點,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觀點,關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的觀點,等等,都是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發展而進行的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的理論創新。科學發展觀關於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立場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觀點,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觀點,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系列觀點等,都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必須認真回答的時代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在時代的高度,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佈局、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內涵、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結晶,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行動指南,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改革開放40年的全部歷史經驗和歷史啟示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40年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歸結到一點,就是創造性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改革開放40年的全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歸結到一點,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又一次飛躍。

  三、改革開放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逐步形成並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大對這一制度的內涵作出了精闢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各方面的具體體制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確立的,同時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從總體上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頁)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具體要求: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而引領世界文明進步的潮流。

  在改革開放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構和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制度體系,是由根本層面的制度、基本層面的制度和具體層面的制度組成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制度。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各種各樣的體制機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具體制度。根本制度事關國家命運、人民福祉、民族根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並且不斷加以鞏固;基本制度同樣事關國家前途、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民族未來,要在堅持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發展;具體的制度特別是各種體制機制,是以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為基礎構建和發展起來的,必鬚根據經濟社會領域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

  無論是根本制度的堅持和鞏固、基本制度的完善和發展,還是具體制度的改革與創新,都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在改什麼、不能改什麼的問題上絕不能犯顛覆性錯誤。要警惕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

  四、改革開放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文化,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

  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文化是實踐的歷史的,因而文化也是發展的創新的。發展和創新是維持文化生命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條件。只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入,才能匯成文化的大江大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是具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活水是中國共産黨90多年來領導人民進行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生産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發生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人們的觀念的變革,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與創新的動力之源。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産業的發展空前繁榮,全民族的文明素質明顯提高,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這些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主流和主要標誌,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更加注重系統性、協同性、整體性,文化領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制度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了根本理論遵循,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也正在到來。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楊永青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