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蔡英文版“小確幸”:讓斷電成為常態?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6月05日 13:48:00A

  日前,臺北市信義區2800戶斷電,臺北101大樓及新光三越等百貨商場均受影響。臺當局的説法是“饋線跳脫”。臺灣“中時電子報”對此發表羅智強的評論説,臺北市信義區的斷電已不是“偶發”狀況,這幾個月全臺頻頻斷電幾乎成了常態,而臺當局千篇一律的理由都是“饋線跳脫”。然而,為什麼以前馬英九執政時,不會三天兩頭的“饋線跳脫”,而蔡英文上任短短2年,“饋線跳脫”卻在全臺各地變成一個不穩定的夢魘?

  曾幾何時,自傲是經濟四小龍的臺灣,竟連“穩定供電”這4個字都做不到。能不讓人覺得悲哀感慨嗎?

  這讓我想到在2014年訪問印度時的一段經驗。有一天,我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家麥當勞想要寫一些遊記,我點好餐、找好位置坐下來。才打開筆電,忽然一片昏暗,停電了。我愣了一下,而周邊幾乎滿座的印度人對停電的反應。在麥當勞用餐的印度人們,在停電時,談笑依然,沒有一個人像我一樣臉帶驚訝或者東張西望,平靜地彷彿這場停電根本不存在。

  念頭飄飛了一陣子,電又來了,我坐在窗邊,一邊看著街景,一邊寫著我的遊記,不一會兒,電又停了。身邊的印度人,依然平常如昔,沒有任何特別的反應,而第2次停電,我也不再像第一次那樣驚訝了,看來我也開始“習慣”這樣的停電。

  回想2014年的時候,臺灣是什麼樣的光景呢?太陽花學運正沸騰,反服貿、“反中”、反全球化,各種反對議題卷雜在一起的學生運動,方興未艾。當時人在印度還在關心臺灣新聞的我,看到一個新聞標題:“反核將接續反服貿學運”。

  看著這個標題,當時的我心裏想著,能源政策的爭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呢?或者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大多數的政策決定都是帶著價值傾向的利弊權衡,簡單地説,就是生活型態的選擇。就像反核電,少一種電力選擇,不會沒有好處,例如會少了日本311造成的核災風險,但也不會沒有壞處,電力成本會增加、缺電的風險會大增。

  “這就是未來的臺灣要面臨的狀況嗎?連穩定的基礎電力供應都無法確保?”我心中不禁憂慮著。然而,這4年前的憂慮,在今天竟然漸漸成為現實,而另一個現實則是臺灣的空氣品質也在惡化中,這道理也不複雜,使用不同的能源,就要付出不同的代價。不用核能源,改用碳能源,不只電力成本會、缺電風險會增加,碳排放也會增加,這當然會威脅人們的健康。

  再説下去,討論就開花了,讓我把鏡頭拉到4年前,在我身邊不受停電影響、談笑依然的印度人。對比當時我看到的印度,和今天也開始缺電、斷電的臺灣,我忽然意識到什麼叫“小確幸”。停電了,坐在我身旁的印度顧客笑聲依然爽朗,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快樂,他們習慣到甚至沒有感覺到停電了,電不夠,好像也沒什麼,對不?有這樣的豁達,何須在意電力供應穩定還是不穩定?

  但關鍵也正在此,在臺灣,習慣電力供應無虞的我們能有這樣的豁達嗎?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我們會是缺電時,少了冷氣就沒有辦法睡覺的憂鬱客?還是熱到流汗,依然可以睡到流涎的幸福人呢?

  想到這裡,我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這正是蔡英文想要教會臺灣人民的事啊!只要大家習慣了,缺電、斷電又何妨?就像我在印度麥當勞遇到的2次停電,第1次驚訝,第2次,不也習慣了?

責任編輯:李傑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