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信 箱       vip會員        天 氣   
字號:
芳香與堅毅——紫荊花見證香港歷史

  時間:2007-06-29 17:26    來源:     
 
 

  洋紫荊是香港的區花。臺灣女作家施叔青在她的《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荊》中寫到,當年英軍武力接管新界時,遭到村民的反抗,不少村民英勇獻身。村民把這些義士埋在山上,發現一株從未見過的樹:開著紫紅色的花,樹葉的形狀好像兩顆心迭在一起。轉眼之間,滿山遍野都開著這種花,從新界開遍整個香港。接管新界的總督卜力把這種花命名為“洋紫荊”。當然這種描寫可以理解為是文學,但新界村民的抗英壯舉,卻是真實的。位於元朗的吉慶圍,就是一個標誌。

  吉慶圍是目前香港保存得最完整的圍村。五百多年前,由鄧氏遠祖始建。吉慶圍是一個方形圍村,長一百米,寬九十米。清朝康熙年間,為防盜賊,鄧氏族人在四邊加建高五米的青磚城墻,四個角落並築有炮樓,墻身特設箭孔,墻外辟有寬闊的護城河。但,這樣堅固的堡壘,最終還是沒能擋住英軍的炮火。

  一八九八年,英國脅迫清政府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廣東新安縣三分之二的土地,租期九十九年。這塊新租借地,被稱為新界。一八九九年四月,英國接管新界前後,遭到反抗,鄧、文、廖、彭、侯五大家族聯合十萬鄉民,發起抗英保土的武裝鬥爭,幾番血戰,最後據守吉慶圍。英軍攻破吉慶圍後,將吉慶圍的大鐵門搶走,作為戰利品運往英國。

  一個細雨紛紛的日子,記者來到吉慶圍。數百年前的圍墻還在,長著青苔和雜草,那些大炮和炮樓,彷彿仍在講述著當年的抗英故事。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那兩扇鐵門。這門十分特別,以連環扣形式鑄造,沒有連介面。據説鑄于清康熙初年,鑄工精良,至今都沒有銹蝕。這就是當年被英軍搶走運回老家的鐵門。它漂流在外多年,後來在鄧氏後人的要求下,于一九二五年物歸原主。吉慶圍鄉民為此舉行盛典,慶祝鐵門回歸,港督司徒拔親自主持典禮。

  有關新界村民抗英的這段歷史,內地女作家霍達也寫過一部長篇小説《補天裂》。她曾歷時三年,來往于京、港之間,收集資料,實地考察,終於在香港回歸之前完成了這部作品。而今,吉慶圍讓人們那麼真切地觸摸到香港的歷史,很多遊客特地來這裡參觀。記者漸行漸遠,吉慶圍入口處那副對聯“吉水源流遠,慶雲福澤長”,依然那麼奪目。

  元朗位於新界西北隅,它的古跡文物,還不止這些。一九九三年,這裡開闢了一條“屏山文物徑”,將多幢各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如鄧氏宗祠、上璋圍、洪聖宮、楊侯古廟等串連起來。在這條文物徑的盡頭,有一座“聚星樓”,其實它是六角型的古塔,也是香港現存的唯一的古塔,原高七層,後因風雨侵蝕,現在只剩下三層。據鄧氏族譜記載,這座古塔已有六百多年曆史。

  自古以來,元朗是一個漁農為主的地區,鄉民以耕田或在魚塘養魚為生。宋朝時,就有大批居民落籍元朗,鄧、文兩個家族據説是最早遷來的居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元朗逐漸成為現代化的衛星城市,高樓林立,商業繁榮。去年底通車的西鐵,更是把元朗和其他地方更快捷地聯繫起來。元朗,既有它歷史的厚重,更有它現代的輝煌。

  (來源:中新社記者陶社蘭)

編輯:姍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