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戶臺灣居民赴雲南大理落戶定居

時間:2008-12-05 08:18   來源:華夏經緯網

    蒼山下有個“臺灣村”

  在大理銀橋鎮有條雙鴛溪,溪水從蒼山潺潺流下,分隔了雙鴛村和雙陽村。在雙陽村,不少大理本地人都不知道,有那麼一群臺灣同胞在他們的身邊安營紮寨,還建了個村落、拉了面大旗,上書“臺灣村”。這是遠道而來的11戶臺灣人家安度晚年的世外桃源。

  一次尋根之旅成臺灣村開拓者

  “1996年,臺灣人時興到大陸旅遊,我就跟先生説,我們走之前應該到我們來的地方看看。”

  現住臺灣村的陳博舉先生曾是臺灣一名警官,55歲提前退休後,他與太太林麗萌開始了環球旅行,同時為他們安度晚年選址。來到中美洲有“伊甸園”之稱的貝裏斯,他們對那裏四季溫暖的氣候和自然優美的風景著了迷,回到臺灣就開始著手準備遷居事宜,若不是陳太太后來的一個提議,就沒有他們與大理的一段情,“1996年,臺灣人時興到大陸旅遊,很多朋友約我們同行,我就跟先生説,我們走之前應該到我們來的地方看看。”

  陳太太祖籍江蘇,陳先生則是山東人的後代。飛機在香港轉機,大陸第一站是春城昆明,第二站山城重慶,接著乘船遊覽長江三峽,最後到了浙江杭州。“這次橫跨中國大陸的旅行,昆明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臺灣後,我們決定放棄遷居貝裏斯,將後半生定在大陸,在昆明或者昆明附近。”當夫婦倆將這個想法告訴孩子們,兩個兒子都表示支援父母的決定,和他們感情甚好的女兒卻一直不能理解父母為什麼要到“窮鄉僻壤”養老,直到陳先生給她寄去了在大理家中的生活照,她才知道雲南並不是滿大街都是穿草鞋的莊稼漢的地方。

  安家的過程頗富戲劇性。他們在昆明花了3天時間找房子,後來聽説大理也是個非常適宜居住的地方,就來到大理下關,果然一見傾心,沒過多久就將大部分家什從臺灣搬了過來,和一位退休老書記做了鄰居。一天,老書記下鄉鍛鍊的兒子帶來了一個消息:他所在的村子正在賣地,有一戶臺灣人家已經在那裏動工建房了,村子就在下關到大理市區的公路旁。在大理擁有一塊自己的土地?和臺灣老鄉成為鄰居?夫婦倆一分鐘都沒敢耽誤,立刻驅車前往老書記兒所説的村子,於是繼臺胞陳磊夫婦之後,他們成了“臺灣村”的首批住戶和開拓者。經過臺灣媒體的報道,大理有個臺灣村的消息在寶島傳開了,此後幾乎每週都有臺灣遊客找到這裡,其中不少後來成了臺灣村村民。

  陳博舉家的小院風格古樸,一棟實用的雙層小樓,一樓會客,二樓住人;兩間平房,一間廚房,一間麻將室。

  他們還搭建了一座水上涼亭,家裏剛出生的2隻犬崽常在那裏躲避正午火辣辣的陽光。“每天清早,聽著鳥兒的啼叫聲醒來,推開窗戶,帶著花草芬芳的清冽晨風撲面而來,洱海在霞光映襯下閃爍著粉紅色的波光,保姆已經在為我們準備早餐。和她打過招呼,我和先生簡單地討論了一下今天的活動安排,就一起出門例行登山。”陳太太説,今年都近七十的他們,剛自駕車去西藏轉了一圈。

  大理是出發點 繞了一圈又回來

  “我是臺灣籍,就好像你是上海籍,我們都是中國人。”

  “妻子才貌雙全,兒女事業有成,雙胞胎孫子聰穎可愛,臺灣村村長王善武擁有幾近完美的生活。”陳博舉先生説著,把我們領進了一個歐式風格的別墅院落,“阿扁見了他的房子都要羨慕呢!”

  當天恰是立冬,我們在8 畝半大小的花園洋房中漫步。這株是曼陀羅、那株是長生果;這裡是無煙廚房、那裏是生態廁所……這些都是女主人的精心設計。最有特色的是七八個架在鐵桿上的鳥籠,籠子之間距離很寬,鳥兒可以自由來去。“每一個鳥籠裏都會停著一隻鳥兒。這樣,既不剝奪它們飛翔的自由,我的家裏又有它們美麗歌聲的裝點。”王善武説話的時候,一陣濃郁的咖啡香味從別墅的某個窗口飄出來,我們被請上了二樓。

    在臺灣村裏,各戶人家都是獨門獨院,種菜養雞自給自足。同為臺胞,又是鄰居,大家時常聚會聯歡,村民之間保持著親密的關係。王善武是村裏唯一的大理人後代,8歲隨時任國民黨中央軍駐三塔團長的父親到了臺灣,退休後又回到大理,他在村中有很高的威望,當選一村之長。他在大理的青關山公墓重葬了父母。歸隱于大理山水間,王善武回到了人生的出發點。

  “我是臺灣籍,就好像你是上海籍,我們都是中國人。”王善武説。

  王善武的小院裏有塊奇石,輪廓酷似臺灣島,是他在建房時從地下挖出來的。他想在上面雕刻臺灣地圖然後用作桌面,“臺灣是我成長的地方,那裏有我的至親,來到大陸後我仍然思念那裏的山水人情,這種感情不能狹隘理解。”

“曾經有位作家來到我這裡,為我和我太太寫了一篇文章,叫《在大理的月光下接吻》。後來很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就為了見見我們這對老夫妻,看看我的‘信普盛’農莊。”64歲的黃華雄説,“信普盛”是英文單詞SIMPSON 的音譯,他在臺灣時是一家叫“辛普森”的船舶公司的維修人員,為 了紀念他獻出了人生最美好歲月的事業,同時兼顧中國元素和茶道文化,黃華雄挑了“信”、“普”、“盛”三字為農莊命名。

  黃華雄可謂趕上了臺灣村的末班車,多虧認識陳博舉,他在政府停止對這片土地的出售前買下了3畝左右的宅基地,更有幸以很優惠的價格承包下了雙鴛村和馬久邑村的兩塊茶地,合計400多畝,開始了他在大理的茶葉生意。然而就在一切走上正軌之時,一個消息傳來:政府要收回大部分茶地,用來建造一座國際化的高爾夫球場。黃華雄的茶地面積被迫縮水到原來的十分之一。雖然球場方面給出了一定的經濟補償,然而黃華雄的茶廠又遭挫折,“我的事業起步不久,對市場運作我還在摸索階段,就在這時,茶葉原料從每年2噸銳減到200 公斤,盈利簡直為負。”在黃華雄的茶廠裏,不少機器挂上了蛛網。“對不起,因為已經過了收割制茶時間。”黃華雄為廠房的蕭條景象抱歉。

  在臺灣村甚至附近的村落,黃華雄都是出了名的老好人。私家車在這個小鎮還是稀罕物的時候,只要有熟識的村民家中嫁娶,他都會開著自己的汽車為他們忙前忙後……大家都用臺灣方言親切地叫他“阿公”、叫他太太“阿嬤”。走出廠房,我們看到外墻上的一幅漆畫:一輛自行車上,前後兩個人奮力蹬著踏板。自行車的手柄、兩個輪胎、交叉的雙腿組成了“2004”的圖形。“這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是你阿嬤,我們2004年在這裡作畫留念。”阿公的微笑驅散了事業受挫帶來的陰霾,他帶著我們參觀了他的書法長廊,裏面有他認為可以重振雄風的轉機。

  “信普盛”農莊由茶地、茶廠和一棟三層小樓組成,書法長廊在小樓的一層,其中書法落款多為“黃華山”,在二樓的茶藝廳,我們還看到了一本《黃華山書法集》。黃華山是黃華雄的弟弟,擅長行、草書法,在臺灣電力公司工作。黃家書法愛好者眾,黃華雄就收藏了好幾位世伯的字畫,另外還有他自己的作品。阿公字如其人,結構紮實又不失點睛之筆。在我們的杯中注滿香茗後,阿公陶醉於混合了茶香、墨香與山野氣息的空氣之中。“我這裡有10 間房,間間背蒼山、面洱海,生活設施齊備,我想對外開放給那些文人墨客,供他們白天縱情山水進行創作,晚上品茶吟詩,我們老頭老太也跟著湊個熱鬧……簡直太完美了!”

  天色漸暗,我們來到頂樓陽臺,夕陽斜照著黃華雄為祖先建造的“江夏堂”,裏面有他先父先母的牌位和千年傳承的黃氏祖訓。其中兩句説道:“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吾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黃華雄是今安徽省江夏黃氏的一支後裔,安徽、臺灣、大理,江夏人走到哪愛哪,只要心中裝著先輩、牢記祖訓,哪都是美好的家園。

  阿公的農莊坐落于臺灣村的至高點,俯瞰下方,村中人家炊煙嫋嫋。“我們走吧,阿嬤做好飯菜等著我們了!”阿公笑著説。我們問阿公:“臺灣被稱為寶島,以秀美的風光著稱,為什麼還有如此多的臺胞選擇定居在這裡?”黃華雄用一句話做了概括:“大多數臺灣人心中都有一個尋根的情結。”(本報記者唐文靜 文/圖)

分享到: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