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2000公里交流 兩岸記者沿古絲路探訪陜甘青

2017年09月22日 10:23:00來源:人民日報

  沿著古絲路的足跡,兩岸記者聯合探訪陜甘青,把跨越2000公里的交流紐帶係得更牢固——  

  大西北走出發展新“絲路”(兩岸聚焦) 

  本報記者 馮學知 

  9月的青海西寧,透著高原城市獨有的清爽澄澈。隨著大巴駛向機場,全國臺聯“一帶一路”兩岸記者聯合參訪考察團也正式結束了在陜西、甘肅、青海的採訪活動。 

  沿著古絲綢之路的足跡,輾轉三省,奔波10天,臺灣中評社記者林谷隆感慨良多,“臺灣必須要改變局外人的視角,好好理解‘一帶一路’的重要性。”平均每天3篇通訊的發稿量,林谷隆被大陸同行盛讚為“勞模”。勤奮的背後,則是林谷隆對西北發展的驚嘆和對臺灣錯失機遇的擔憂。 

  “今日的臺灣唯有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才能為臺灣經濟注入活水。”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也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西北行,兩岸記者會對“一帶一路”建設有更直觀和深入的認識,把跨越2000公里的交流紐帶係得更加牢固。 

  駝隊變火車 

  西部開放步入新格局 

  陜西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中心。但在臺灣記者們的印象中,西安地處西北內陸,發展外向型經濟沒有優勢。而今,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古都西安重煥光芒。綜合保稅區、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路港、跨境電子商務示範基地、陸港金融小鎮……來到參訪首站——西安國際港務區,一派蓬勃景象,讓兩岸記者們大開眼界。 

  作為國內首個獲得國際、國內雙代碼的內陸港口,西安擁有多項開展對外業務的通行證。中國發往中亞地區的精品班列,“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已實現每週3班的常態化運營。港務區工作人員向記者們介紹,班列從新築站發車,往返哈薩克運輸貨物的費用比空運降低約3/4,時間比海運降低了1/3。值得注意的是,“長安號”運往中亞5國的貨源中,陜西以外地區貨源佔比約七成,西安港物流集散樞紐功能充分凸顯。 

  2016年3月,“長安號”的首趟回程班列搭載了由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從哈薩克進口的2000噸葵花籽油和初榨菜籽油。原本只是一家麵粉加工廠的愛菊集團,如今已成為港務區內開展“一帶一路”商貿合作的標桿企業。據愛菊集團副總經理劉志平介紹,愛菊已在哈薩克逐步建起小麥、油菜籽種植基地,並建立了日處理1000噸的小麥加工廠和日處理1000噸的油脂加工廠。劉志平説,經由“一帶一路”構築産業鏈所打造的糧油産品深受消費者歡迎。 

  結束在港務區的參訪,臺灣亞太新聞網總監鄭維雄頗為感嘆。“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想像西安會有這麼高的外貿水準,也想不到還會有像愛菊糧油這樣的合作模式。”曾在北京求學多年的鄭維雄對“一帶一路”並不陌生,參訪首站即收穫良多。他敏銳地察覺到,如果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將會大大節約臺灣與中亞、歐洲的物流成本。 

  農業先行 

  兩岸聯手優勢互補 

  鄭維雄所説的“機遇”,富有遠見的臺商已有所感知,並積極在“一帶一路”沿線要塞進行了佈局。 

  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有一片面積超過2000畝的高原夏菜種植區。就在兩岸記者聯合參訪團到達這裡的前一天,這片區域被正式掛牌命名為“海峽兩岸原礦家有機農法示範基地”。 

  位於西北高原的榆中縣夏季涼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反而能生産出營養價值高、病蟲害少的優質蔬菜。從1998年起,榆中縣就已開始培育、打造高原夏菜産業,現已成為蘭州市乃至甘肅省蔬菜産業的名片。 

  “以前我們做的只是綠色無公害的農産品,現在我們和臺灣鵬景集團合作,走有機農業的路子,引進先進的農産品保鮮和深加工技術,提升高原夏菜的品牌品質。”榆中縣農業局副局長李錦成所提到的臺灣鵬景集團,正是臺灣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農業合作的先鋒。今年8月,該集團與甘肅康源現代農業公司合資,共同組建“康源原礦家科技農業有限公司”,以原礦家有機農法在當地推廣種植有機蔬菜。 

  到榆中縣投資有機蔬菜種植,鵬景集團看中的不只是當地的自然條件。蘭州地處中國大陸版圖中心地帶,鐵路、航空運輸發達,與中亞、南亞、歐洲開通的正常雙向運營的貨運班列已累計達170余列。李錦成介紹,目前榆中縣全縣的高原夏菜年産量達到百萬噸,搭載“一帶一路”快車,其中10%出口到東南亞等地。 

  在現有物流通道的基礎上,榆中縣正在興建的蘭州國際高原夏菜副食品採購中心,將成為中國西北最大的農副産品集散中心和現代農業綜合體。中心副總經理王藝環認為,臺灣的農産品如果能夠進入採購中心的平臺,將來就可以借助蘭州在“一帶一路”上的渠道優勢,進入沿線國家的市場。 

  榆中縣副縣長陳湛在接受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臺灣農業技術比較成熟,市場運作經驗豐富,甘肅氣候多樣、地理位置優越,兩地農業合作的空間很大。“通過優勢互補,我們與鵬景集團的合作規模肯定會越來越大,參與兩地農業合作的臺灣企業肯定也會越來越多。”談及兩地農業合作前景,陳湛信心滿滿。 

  壯美山河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 

  “青海青,黃河黃,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皓皓,山蒼蒼,祁連山下好牧場……” 

  青海的行程即將結束,參訪團的大巴沿著青藏線G109公路從格爾木駛往西寧。一路上,白雪皚皚的崑崙山依稀可見,鑲嵌在廣袤的草原和瓦藍的天穹之間。車上突然有人輕聲哼唱起這首《青海青》,很快全車的臺灣記者也跟著唱了起來。面對大陸記者有些詫異的眼光,臺灣東森電視臺總監姚靜宜感慨道:“這首民謠我們從小就會唱,現在終於親臨其中,更是覺得中華大好江山,一眼看不完。”參訪途中,姚靜宜帶著編導王秋明一路走一路拍攝,她説,想把青海所有美好的畫面帶回臺灣。 

  被譽為“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是許多臺灣網友心目中的攝影勝地,愛好攝影的林谷隆自是早有耳聞,但親眼看到之後仍然被壯美、浪漫的風景所震撼。“風光攝人心魄,畫面美得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大概也只有在青海才能看到。”站在明凈的湖水邊,看到有好幾對新人站在湖中拍婚紗照,明年就要結婚的林谷隆很受觸動,“在這裡互許終身,會一輩子難忘!” 

  一圈參訪下來,兩岸記者們發現,高寒的青藏高原卻也是一片富饒的寶地。在海西州大格勒鄉查那村的枸杞基地,第一次看到枸杞鮮果的兩岸記者紛紛舉起相機、錄影機拍攝,圍著經營這片枸杞園的農民問個不停。臺灣今日新聞記者彭媁琳連夜撰寫了題為《高原紅金 青海枸杞快速崛起》的報道,播發後在島內反響熱烈,“許多朋友在臉書上給我留言説想要買枸杞”。 

  “青海與臺灣的風景是完全不一樣的,無邊無際的草原和戈壁、聖潔的崑崙雪山,這些只有來了親身感受才能體會到雄奇、壯美、富饒。”臺灣導報記者蔡淑娟走過大陸許多地方,領略過大陸風情各異的美景和文化,她也一直鼓勵身邊的年輕人多到大陸看看。她坦言,與上一代臺灣人相比,臺灣年輕一代對大陸缺乏直接的了解。“旅遊是個很好的媒介,只要臺灣年輕人肯過來,就一定會被吸引、震撼。愛上這裡的風景,了解這裡的文化,就會愛上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蔡淑娟説。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