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健保“包山包海”難包陸生?
臺灣民眾看病方便,也不貴。 圖片來源:羊城晚報
臺灣八仙樂園塵爆的498名傷者中,241人是學生,包括2名大陸學生。臺“衛福部”表示,所有傷者的醫療費用將先由“健保署”墊付,事後再向業者求償。醫療康復費用高,臺灣健保的優勢體現了出來。但對至今仍沒有搭上健保列車的陸生來説,受傷後醫療康復費用如何解決?仍然沒有清晰的答案。
過程一波三折
有島內醫師近日投書媒體,吐槽臺灣健保是“包山包海包全球”。他舉例説,幾天前接待了一個病人,一問才知,病人是在美國骨折的。但打了條石膏固定後便越洋飛回臺灣開刀。因為健保的費用低廉,有些長期旅居海外者寧願花幾萬元(新台幣,下同)買來回機票,也要“專程”回臺就醫。
相比在這方面的慷慨大方,臺灣健保對陸生敞開大門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自1995年臺灣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保險”開始,島內民眾憑健保卡就醫便宜、快捷,問診費用一般診所從50元至150元不等。但在2011年開放陸生來臺數年後,才開始討論這一群體的健保待遇。
之前按照規定,在臺讀書超過4個月後的“僑生”與外籍學生就可參加健保,而唯獨大陸學生卻不在此列。最後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都看不下去了,説不能因為是陸生就歧視人家,這是“不公平也不聰明”的政策。
2014年終於傳來好消息。臺當局有關部門初審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未來大陸學生赴臺就讀可參加島內健保。修正草案隨後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通過,就差在院會進行表決、早日通關了。
修正案如果順利通關,陸生居留滿6個月後就要強制加保,每個月須繳保費1249元,個人負擔60%,剩下40%由當局衛福部門補助。
公平初衷在哪?
據統計,目前在臺灣的陸生約有6000名,未來他們每月個人負擔749元即可。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陸生鄭子洵畢業前回首這幾年,感嘆最深的竟然是“沒有健保,不敢隨便生病”。來自黑龍江、就讀世新大學廣電係的張同學表示,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在大陸還有社會保險,可是在臺灣看病就須全部自己負擔醫藥費,像感冒到診所看個病就要四五百元,對於沒賺錢的學生是蠻大的負擔。有陸生反映,他打籃球手脫臼,只能自掏腰包花1.4萬元治療。甚至有陸生剛到臺灣時患感冒,怕醫藥費太貴不敢去看醫生,後來變成肺炎,不得不棄學回大陸治療。
在普通民眾眼裏,健保是臺灣社會發展的一個典範,儼然是臺灣之光。針對不少旅美人士隔三差五返臺看病,有人就半是調侃半自豪地説,什麼綠卡、金卡,還是臺灣的健保卡有用!英國《經濟學人》曾把臺灣的全民健保評為全球第二名,僅次於瑞典。為健保代言的人士在總結原因時如此説,“生命不分貴賤的價值和尊嚴,因為有健保而得以彰顯。”
在島內高揚平等之旗時,陸生似乎成了躲在角落裏難見陽光的群體。臺灣政大教育係教授周祝瑛指出,陸生在臺遭遇最大問題就是,早知有“三限六不”,但來臺後發現只有他們受限,僑外生都沒有,難免心生不平。自費看病,費用是一回事,“‘哪邊都不是’的感覺更讓人不舒服”,元智大學資傳係陸生鐘毅倫説。
政治歧視的陰影
“陸生納入健保”案,藍營積極推動,綠營的立場分野則極為清晰。民進黨最初有言,陸生不是臺灣民眾、沒有繳稅給當局,憑什麼享受與島內人同樣的福利措施?有評論者指出,民進黨人士反對將陸生納入健保的原因太過牽強,核心是對大陸敵對思維的結果,是“臺獨”症候群的典型特徵。
後來或許自覺太過分,綠營把政策立場修正為,不反對陸生加入健保,但“陸生要全部自付保費”。有人就翻出舊賬反譏,當年民進黨以“公平、人權”為由,提案所有島外籍人士包括外籍生,都可納入健保體系,由當局負擔四成、外籍人士個人自付六成,如今卻要求陸生全部自付,何來“公平、人權”?
民意和輿論壓力下,綠營“立委”陳亭妃也改口説,“全世界都一樣,只要比照外國生,民進黨團對陸生納保沒意見。”依舊希望夾帶些“一邊一國”的私貨。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從2013年9月開始,只要是臺灣學生,就讀大陸各類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通通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
在新北塵爆前半個月,臺“立法院”正式錶決處理“陸生納入健保”案。受訪的陸生歡迎之餘也透露著謹慎,表示這個案子好像説很久了,可別又是雷聲大、雨點小。果不其然,修正案在會期內仍未通過。“遲來的福利”到現在依舊沒有兌現,在臺陸生空歡喜一場。曾參選淡江大學學生會長的陸生蔡博藝表示,自己很容易感冒,過去都儘量不就醫,案子通過後就可以“有需要就去看”。但她跟在八仙樂園塵爆中受傷的陸生一樣,要正式搭上健保的列車,還要再等待。(記者 任成琦 吳亞明)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