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考察張掖市農業生産基地

2014年08月31日 08:29:00來源:台灣網

  臺南市兩岸公共事務交流協會專家學者參觀沙河鎮養牛場。

  臺南市兩岸公共事務交流協會專家學者參觀沙河鎮養牛場。(台灣網 宣玲玲 攝)

  台灣網8月29日張掖消息 8月29日,臺南市兩岸公共事務交流協會及相關專家學者一行前往張掖市臨澤縣沙河鎮進行農業考察,兩岸專家學者就當地肉牛養殖和育苗制種技術進行交流。

  沙河鎮副鎮長張凱向兩岸專家學者介紹了該地肉牛養殖的基本情況:沙河鎮蘭化肉牛養殖園區總規劃面積923畝,計劃到2015年建成全省一流的畜牧業迴圈養殖示範園區。同時,該地積極調整産業結構,落實糧食制種計劃,臨澤縣每年提供的玉米制種種子佔全國玉米制種種子的13%。近年來,臨澤縣積極加強兩岸制種合作交流,自2012年起就有臺灣農業專家學者來到臨澤縣田間地頭,與當地專家進行技術合作指導與蔬菜制種合作。

  與兩岸專家學者共同參訪肉牛養殖場、永久青貯窖等後,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秘書長陳忠毅指出:臺灣以亞熱帶農業為主,大陸的農業帶跨度很大,兩岸的資源互補性非常強,包括在産品深加工上可形成互補。兩岸在經營理念上也可共通,大陸主要從事肉牛的生産,臺灣可以把休閒農業,休閒牧場的理念帶過來,進而提升兩岸農業的內涵。陳忠毅説,臺灣因受制于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勞動力短缺、市場狹小、農産品品種單一。大陸養牛業已形成規模生産,擁有巨大的市場、豐富的勞動力等優勢,而臺灣的經營管理理念,技術優勢值得大陸借鑒。

  臺南市兩岸公共協會理事邱謝明表示,臺灣的劣勢往往是大陸的優勢,臺灣的優勢恰恰是大陸農業發展需要提升的地方。兩岸共同合作,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不僅有利於雙方農業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有利於兩岸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臺灣現在提出“六次産業”的理念,暨“123”,農業與工業同服務業結合起來,將農業産業鏈拉長。西部農業産業鏈條短,如肉牛直接上市出售,未深加工很難實現産業增值,如融合農業産業概念,加長農業産業鏈,將有利於農産品增收。

  兩岸專家學者表示,只有在相互學習借鑒中,才能取長補短,在延長産業鏈中,才能提升西部農業畜牧業的發展及其競爭力。(台灣網記者 宣玲玲)

[責任編輯:李桂英]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