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貿易今勝昔——福建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見聞
田澳避風港一期基本完工,可停泊600多條大馬力漁船;五澳物流港一期碼頭基本建成、福建霞浦縣三沙中心漁港進展順利……大陸首家臺灣水産品加工、貿易基地——福建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讓臺灣水産品登陸大陸日益方便。
三沙港與臺灣基隆隔海相望,相距僅126海裏,歷史上就是福建省最早開放的對臺小額貿易點、對臺短期漁工勞務輸出點、臺輪停泊點和海上臺貨快運試點之一。
“上世紀90年代,三沙與臺灣往來十分密切。最繁忙的時候,一天有700多艘臺輪停靠。”一位林姓漁民回憶説,臺灣人把手錶、收音機等小商品賣過來,又從三沙收走魚、香菇等農副産品。
這得益於霞浦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福建沿海縣中,海岸線最長,海域最大,灘塗最廣,盛産海帶、紫菜、大黃魚、海參、鮑魚等海産品。
“霞浦雖屬寧德地區,卻講閩南話,與臺灣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交往頻繁,還有不少姻緣關係。”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管委會辦公室主任陳明學説,“在臺灣,提到三沙很多人都知道。”
2006年6月,國臺辦在此批准設立了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對台貿易進入新階段。
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的定位是以水産品(食品)加工、冷藏、轉机、冷鏈物流為主,兼有生活居住、商業貿易等綜合性園區。據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林興來介紹,園區內現已落戶企業18家,項目總投資30億元,2013年園區完成産值16億元。
臺企福建欽龍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水産品加工銷售,超低溫速凍技術是其優勢。公司總經理洪春壽説:“臺灣的魷魚、秋刀魚、帶魚等魚品,品質比較好,規格比較標準,價格也不貴,公司加工後再賣到西安、鄭州等內地,很受歡迎,一年可銷售一萬多噸。”
三沙港正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遇。2013年5月,三沙被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列為第二批試行更開放管理措施對臺小額貿易口岸名單,自7月1日起解除對臺小額貿易“兩限”,即解除原規定的對臺小額貿易船舶噸位限制在100噸以下、貿易金額限制在10萬美元以下,將大大擴大對臺的貿易規模。
同時,三沙港被臺灣漁業主管部門列為臺灣活魚進入大陸的貿易港,為兩岸水産品互通拓展了渠道。
據林興來透露,三沙港從二類口岸升級為一類口岸的工作已進入海關總署的審理程式,口岸獲准升級後,將進一步開放。
“今年預計實現産值30億元,到2020年,年産值有望達300億元以上。”林興來説。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