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北京行 創造自己的中華文化記憶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電 題: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北京行 創造自己的中華文化記憶
作者 邢利宇 彭毅詩
在一個中國結串起的小葫蘆上,刻出隸書“福”字,再染上朱紅。首次北京之旅中,擁有“臺灣爸爸”和“大陸媽媽”的臺北女生蘇宇欣親手創造出這個屬於自己的“中華文化記憶”。
在大陸,東北漢子娶一個廣東女子或山西姑娘嫁一個上海小夥並不稀奇。在臺灣,一個“正港”臺北郎和一個屏東女子結婚,也很正常。但由於海峽兩岸曾經的歷史隔絕,兩岸的婚姻家庭別具不易。
10日,細雨霏霏的清晨,有近140多年曆史的北京市25中,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加首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夏令營的60多名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
在參觀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之後,北京25中的藝術課堂給了這些“海峽孩子”們接觸並親手創作傳統工藝品的機會。
編織課上,隨著手間各色彩繩的翻飛,一直很安靜的屏東高中男生邱士碩開心起來。因為多次隨家人回過福建外婆家,也曾在北京和大陸其他城市旅遊,前一日的夏令營行程對他並無新奇之處。而編織“中國結”,對他來説還是第一次。與北京同學交流、聽老師指導,一件精巧的中國傳統小工藝品很快出現在這個臺灣大男孩手中。
談起自己的家庭,臺中大明高中女生劉佳宜説,“我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什麼衝突,挺好的。”參訪中,劉佳宜和蘇宇欣形影不離,因為同是江蘇老鄉的兩位媽媽,給了分別在臺北和臺中生活的倆個女生從小相識的緣分。
古老又現代的北京留給她們的記憶是一個“大”字,而每兩年回一次的外婆家則風景優美。
臺灣新北市谷保家商中學高一男生羅時威也覺得外婆家風景很美。他的外婆家在湖南韶山,那是毛澤東的家鄉。“北京風光不太一樣”,第一次來北京的羅時威這樣説。
茶藝課上,特殊營員“大陸媽媽”高小媛,饒有興致地跟老師學習中國茶道。從湖南瀏陽嫁到臺北18年,高小媛經歷過被稱為“大陸新娘”時的不易。隨著近年兩岸交流的熱絡,已熟悉的臺灣生活更多了一份輕鬆,現在一如往常回答“是大陸來的”,感覺卻和以前大大不同。
看中國功夫演出、登長城、體驗室內滑雪……更多精彩活動將隨本屆夏令營行程相繼開展,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笑臉,可以相信他們帶回家的將是一段美好記憶。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兩岸居民結婚登記數量已達34萬多對。而兩岸婚姻家庭子女數量遠超於此。(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