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歌仔戲情牽兩岸人 閩臺名角共演蝴蝶戀(圖)
欣賞雲中青的大戶人家王少爺遣人前來求婚,並贈予中青母十萬銀票,中青與秋霖背對而坐,神情黯然。圖片來源: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提供給《福建日報》
《蝴蝶之戀》也贏得臺灣各界的關注和讚賞。在臺灣的每一場演出,謝幕都長達20多分鐘。主演唐美雲每場謝幕都會説:“就在今天,不管是幕前的演員,幕後的製作群或樂師,甚至是現場看戲的觀眾,不要忘了我們正在共同寫下歷史的一頁。當百年之後,有人回顧記錄臺灣歌仔戲發展史的時候,你和我,都沒有缺席!”
“這只是一個開始。”朱偉捷説,兩岸同仁都非常期待兩岸能有更多、更深層次、更廣闊領域的交流合作,“比如兩岸劇團的交流演出能夠常態化”。
去年底,國務院批准了《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要求廈門全面深化兩岸合作交流,努力構建兩岸文化交流最活躍平臺、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羅才福表示,兩岸攜手推出的歌仔戲《蝴蝶之戀》正是落實這一要求的具體範例,不僅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了成功性示範,更開啟了兩岸文化藝術合作的先河,為兩岸文化深入交流合作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幕 後 用共同文化根底觀照兩岸命運
兩岸戲曲首度全方位合作就獲得國家級大獎,林朝暉認為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兩岸藝術家千錘百煉出來的精品,也離不開兩岸相關部門和領導的大力支援。《蝴蝶之戀》從未停止過修改、完善,每一個細節,每一句唱詞,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專家和主創們都反覆進行推敲、打磨,5年間劇本和表演的修改不計其數。
除了精益求精的藝術造詣外,題材的精心選擇與劇情的巧妙構思,被普遍認為是《蝴蝶之戀》屢獲國家級大獎的“秘訣”。
《蝴蝶之戀》以“梁祝”愛情故事為主軸,以歌仔戲為載體,採用戲中戲的方式,講述廈門小旦雲中青和臺灣小生雨秋霖這一對海峽歌仔戲藝人相愛相戀,因歷史原因分隔38年卻依然同心守諾的愛情故事。舞臺上,他們是山盟海誓的山伯英臺,生活中,他們是相知相愛的蝴蝶戀人。然而,無情的海峽將他們分開,但他們依然如梁山伯與祝英臺一般矢志不渝、同心守望。
雨秋霖終於從臺灣歸來,兌現給雲中青的承諾。在歌聲中,雨秋霖顫巍巍地將婚紗披在雲中青身上,推著雲中青,慢慢地朝著觀眾走來,無數蝴蝶翩翩飛至。圖片來源: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提供給《福建日報》
“這正是海峽兩岸40年的現實,又恰是兩岸不變的文化基底。”曾學文説,表現兩岸分離的題材並不新鮮,《蝴蝶之戀》的創新和精彩之處,在於巧妙地將傳統的“梁祝”傳奇和現代愛情故事結合起來,以戲中戲的方式演繹這段跨越時空的愛戀。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寫意手法,不僅展現了兩岸半個多世紀的悲歡現實,更溯源兩岸一脈相承的文化根基,具有共鳴之效和震撼性的藝術表現力。國內戲劇界專家一致認為:以歷史“梁祝”來折射現實人生,以現實“梁祝”豐富歷史內涵,不搞宏大敘述,著意淡化歷史的背景因素,以作品的民間性取勝,正是《蝴蝶之戀》的深刻之處。
“‘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中國人最質樸的愛情觀,我們期望兩岸從此不再分開。”曾學文説,他想表達的是“共同的文化根底,讓兩岸深刻地觀照到彼此命運的相連”這層內涵。
林朝暉表示,《蝴蝶之戀》不僅僅是兩岸的文化合作,它更是兩岸精神上的匯合。換句話説,《蝴蝶之戀》是“梁祝”的精神延續,同時又是“梁祝”精神的現代豐富。生生不離的蝴蝶,是兩岸的真實寫照,而雙飛蝴蝶是兩岸人的共同寄託,希望雙飛的蝴蝶是兩岸展開的羽翼。唐美雲每次看完劇本,內心都翻江倒海:“心裏都很酸楚,分離的痛苦深埋在兩岸人的心中,雙方都希望重逢之時早日到來。”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