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三地小吃 交流甚少
相對於有規劃的客家菜和海鮮館,通過多日的調查了解,記者發現,三地小吃的相互滲透,則有些“相形見絀”。由於三地的歷史、人文、食材及飲食文化的差異,長期以來,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地域性小吃,漳州有鹵面、手抓面、五香;廈門有沙茶面、花生湯;龍岩有牛肉丸、牛肉麵等。
在廈門島內,還分佈著一些土生土長的客家小菜館——龍岩牛肉店等,比起泉州牛肉館,龍岩小店的生意可以説大不如前。一家位於思明區廈禾路上的龍岩牛肉館老闆張明發告訴記者,餐館起初剛搬到這小區附近,生意還是不錯的,每天都有人來,但隨著旁邊的拉麵館、小吃店相繼開啟,自己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房租、水電又貴,感覺做起生意來很吃力”。
同樣的情況,在漳州市區,龍岩的牛肉小吃店雖有,但並不多,如果比起外來的沙縣小吃,簡直不在一個等級上。雖然漳州、廈門的海鮮酒樓盛行,但閩南的小吃店如漳州鹵面,泉州牛肉小吃,廈門花生湯、沙茶面等在龍岩卻幾乎看不到。
龍岩海漁村行銷部張經理介紹,之前也有一些閩南人到龍岩開小吃店,但沒開多久就撐不下去了,“剛開始還有一些圖新鮮的人來,新鮮感一過就很少人光顧了。”對於這一現象,張經理認為,龍岩本地本身就有很多小吃,客家的飲食文化還是很深厚的,幾乎每個縣都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小吃,再加上客家人和閩南人在口味上還是有一些區別,所以這些小吃店才無法長久下去。
這一説法,也得到了漳州烹飪協會副會長劉天富認同,他説造成這種現象,主要還是口味的差異,有巨大的飲食習慣不同,如漳州鹵面雖屬小吃,但在漳州的最主要功能卻是當成早餐。
對於三地小吃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較少的情況,劉天富分析,龍岩的小吃是以糧食山味為主,而廈漳的小吃則以麵粉和海鮮的搭配,口味相差較遠,而且由於是小吃類,各地的群眾有了相對的習慣,短時間較難適應接受別的風味,不過,隨著動車的開通,兩地民眾往來密切了,龍岩到漳州工作的人多了,漳州人到龍岩工作的人也多了,這對兩地小吃相互滲透,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