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看臺絮語:你來我往都要講“禮”

2016年02月04日 09:41: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春節假期,又將有不少人到臺灣旅遊。身為遊客,跨海奔波想有段美好的記憶;對旅遊地來説,名利雙收是永久的追求——既發了旅遊財,又賺到“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美名。

  相看兩不厭,這是人與人、地域與地域之間相處的最高境界。

  既是“最高”,便很難達到。理解的不同、禮數的差異,都會産生摩擦、誤解,令彼此看著不順眼。

  在茶葉蛋、“趙根大”、買不起電腦等兩岸間的紛爭後,最近又添了“包子事件”。起因是大陸游客在花蓮一家店裏買包子,等的時間長了,口出怨言:“來吃個包子,讓人生氣”。雖然有店員安撫:“抱歉喔,不要生氣”,但遊客還是提出退錢不吃了。此時,一位年輕人在櫃檯吼起來:“錢退給他……這裡是臺灣你搞清楚啊,強國人有什麼了不起!”

  這段網路視頻經臺灣電視強力放送,又把一樁消費的不愉快升高到“怒嗆強國人”,引發兩岸網友的針鋒相對。

  凡事有理還有禮,理是各有各的理,但禮的標準卻有一個:尊重、體諒、有話好好説。説到理,有人説店家讓消費者久等的確不妥,趕客和諷刺客人更是理虧;也有人認為入鄉隨俗,既然大家都在按順序等,你不想等可以好言好語退錢走人,用不著在那裏鬧脾氣。至於禮,抱歉!甲方乙方都欠缺,有一方有“禮”,都不至於鬧成“事件”。

  好在事情還是以“禮”落幕,這家店70歲的老闆娘對著記者的鏡頭説:“抱歉啦!孩子年輕不懂事,和氣生財啦!”原來“怒嗆”的年輕人是老闆娘15歲的孫子。至此,分列包子兩側的網友雖然余怒未消,但對這位老闆娘都沒有惡言。看來“禮”不只是態度,也是實力,是有力量的。做個有實力的人,不光有理、有錢,還得有禮。

  包子事小,但上升到“事件”,其中有大門道,體現了兩岸間的差異。包子在大陸是街邊小吃,隨買隨走,家常價廉,但在臺灣的身價卻高著呢,有“米其林”的等級,那家米其林包子店開門就有人排隊,為了包子等個30分鐘1個小時對臺灣消費者來説是常事。

  再説點包子以外的道理,消費不愉快被一個孩子上升到“強國人了不起”,對大陸游客來説的確有“挑釁”意味,但這就是臺灣有些媒體刻意塑造出的效果。好人壞人不分男女,道德高下不分地域,但有些媒體和政治勢力就是專挑大陸的負面放大擴散,在臺灣塑造出大陸游客就是不文明的刻板形象,不花錢嘛是窮,消費嘛是土豪,自信嘛是“強國人”,生氣嘛是“玻璃心”,用一句臺灣句式反問:到底想怎樣?的確有政治力量希望兩岸漸行漸遠,兩岸人民越來越對立。還有些被輿論洗腦的人就算喜歡人民幣,也對大陸人民充滿偏見甚至嫌棄,因此才會有種種既不合理又不講禮的怪狀。

  惡意也罷,糊塗也罷,我們先做個講理又有禮的強大的人吧!(陳曉星)

[責任編輯:李瑞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