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在松山戰場遺址公祭中國遠征軍

2014年08月11日 08:44:1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和當地學生一道公祭中國遠征軍抗日英烈

  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和當地學生一道公祭中國遠征軍抗日英烈。(台灣網 王文英攝)

  台灣網8月10日瑞麗消息 昨天上午,由國臺辦新聞局和中國記協臺港澳部有關領導率領的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來到雲南松山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公祭抗日英魂,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和中國記協楊青主任特別為遠征軍英雄獻花致敬。

  為了體驗當年滇西抗戰的艱苦卓絕,兩岸記者採訪團從保山市龍陵縣出發,沿著滇緬公路一路奔向松山戰場遺址。這一段滇緬公路,在崇山峻嶺中蜿蜒曲折,當地政府出於保護歷史遺跡的目的,並未對這條公路大規模整修,因此汽車顛簸搖晃得很厲害,很多記者都出現了程度不同頭暈噁心的症狀。

  在松山管理所有關領導的引導下,兩岸記者團一路爬坡終於看到了氣勢恢宏的中國遠征軍雕塑群,遠征軍雕塑群如同“地上的兵馬俑”,威武列陣,氣勢磅薄,昭示著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偉大精神。

  公祭中國遠征軍抗日英烈,是兩岸記者 採訪團此行的重點。在公祭活動負責人的主持下,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長馬曉光帶領採訪團和當地學生一起,祭拜了中國遠征軍抗日先烈。敬獻輓聯、鞠躬、默哀、鮮花等程式次第展開,場面莊嚴肅穆,在這一刻,高天為之灑淚,厚地為之哭泣。

  滇西抗戰史研究專家、松山管理所所長陳院鋒向兩岸記者介紹説,中國遠征軍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華創作並捐贈,佔地8400平方米,共有402座單體雕塑,完全採用東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于2013年9月3日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創作完成。

  陳院鋒説,中國遠征軍雕塑群以士兵為主體,分為跪射俑、炮兵俑、馭手俑、女兵俑、娃娃兵俑、駐印軍方陣、盟軍方陣等;選取戴安瀾、史迪威、孫立人三位獨具個性和影響的軍官為軍官代表,用當代雕塑的理念給他們獨立安排位置,給觀眾以更大的想像空間和對那段歷史的深刻理解,以現年112歲居住在龍陵的付心德為代表的在世中國遠征軍方陣,展示他們當今之面貌。(台灣網記者 王文英)

  延伸閱讀

  滇緬公路,即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到緬甸撣邦臘戌市的公路。滇緬公路于1938年始修,與緬甸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原首都仰光港。滇緬公路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侵華日軍進佔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國際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