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侵臺灣,對中國來説是一次嚴重的邊疆危機。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臺灣地位的重要性,把臺灣稱為“七省門戶”、“南北洋關鍵”,總理衙門也指出“經營臺灣實關係海防大局”。在日軍被驅出臺灣之後,朝廷詔命船政大臣沈葆楨籌劃臺灣善後。沈葆楨認為臺灣物産豐富,地位重要,易為外敵所垂涎,除須加強軍事防衛,亟待整理內政,開發經濟,以增強實力。他審時度勢,從添設郡縣,移駐巡撫,開山撫番,開禁招墾入手,對臺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進行一系列整頓與改革。
他首先奏請朝廷將福建巡撫移防臺灣,總攬臺灣的軍民兩政,兼理學政。清政府採納了沈葆楨的建議,決定從1875年11月起福建巡撫冬春二季駐臺,夏秋二季駐福州,以為兼顧之計,並以此成定例。為加強對臺灣事務的掌控,1876年朝廷批准臺灣由一府四縣三廳增為二府八縣四廳。即增設臺北府(轄新設的淡水、新竹、宜蘭三個縣治),形成臺南、臺北兩個重心。新設恒春、淡水、新竹、宜蘭四縣,合原來的臺灣、鳳山、嘉義、彰化四縣為八縣,增設雞籠、卑南、埔裏三廳,合原來的澎湖廳為四廳。這一行政制度的設立,不僅有利於臺灣防務,也有利於臺灣經濟開發,對臺灣近代化有極重要的意義。
為了促進臺灣發展,福建船政除了發展臺灣基礎經濟農業外,還興辦工廠,大力發展工商業,興辦學堂,加強教化,移風易俗,更新觀念,使臺灣在經濟、社會、文化等事業有了基礎性的發展。
一是興辦工廠,大力發展工商業。福建船政派人對臺灣北部進行全面勘察,採用西法開採雞籠附近老寮坑等處煤礦,這便是日後著名的八斗子煤礦。除致力掘煤外,還開採煤油,架設閩臺電線,這些工業的誕生,為臺灣的經濟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二是鋪建鐵路,發展交通。1877年,福建船政在臺灣修築了臺南鐵路,方便了交通,促進了交流。三是興辦學堂,加強教化。為改善臺灣特別是臺灣高山族同胞的文化狀況,福建船政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在枋寮地方先建番塾一區,令各社均送番童三數人學語言文學。四是修建祠堂,鞏固民心。沈葆楨奏請朝廷,在臺灣府城(臺南)建延平郡王祠,追謚“忠節”,從此確定了鄭成功應有的歷史地位,既收復民心,又振作忠義。以上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臺灣經濟的全面發展,大大改善了臺灣人民特別是番民的生活,臺灣社會正式進入了近代化進程。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