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發揮傳統文化在京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北京的傳統文化門類。北京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龍文化。源遠流長的龍文化,已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美麗的傳説,數不清的美術、書法、服飾、瓷器、建築、雕塑等藝術作品更成為北京乃至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如北京的九龍壁(一處在故宮皇極門前,一處在北海公園)、龍的服飾(龍袍、龍冠),都是龍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是皇家文化。北京的皇家文化體現在城池、宮殿、園林、壇廟、皇家陵寢、帝王文化等方方面面,展示皇家氣派、貴胄儀禮。北京城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封建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譽為是“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北京的城垣按城市結構和區域分佈,分別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個部分構成。這座明清兩朝都城的營建佈局、今夕變遷,和留存到今天各城垣地域內的著名皇家建築,均體現了這座皇家都城所獨有的文化氣息。紫禁城是北京都城佈局中的宮城,即皇宮,是皇帝后妃起居生活、舉行政務朝會的地方,是北京皇家文化的首要代表。紫禁城文化即是皇宮內的皇家文化。園林文化即是這些皇家苑囿的營建與興衰的歷史,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代王朝從興盛到衰敗的歷史變遷。皇家壇廟,即宗廟社稷是國家的象徵。九壇八廟的皇家壇廟文化即是北京城所特有的皇家祭祀文化,在北京皇家政治、生活、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崇高地位。陵寢文化是北京皇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北京明清兩朝的皇家陵寢真實反映出了當時的政治思想、哲學理念、建築技術、審美情趣和國家財政等各方面的情況。帝王文化即是造就北京城所獨有皇家文化遺跡的主宰者們的統治興衰錄。是這些在這裡生活的帝王統治者們使北京走過了數百年的興衰寵辱的歷程。
三是民俗文化。北京自從成為皇權統治的中心,皇室、官方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浸透在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中,並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京城民俗文化的獨有風格。其中包括居住民俗,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北方最典型和最優代表性的居民建築,有大、中、小型四合院之分,一般均按“坐北朝南”與“前堂後寢”的宗法禮教制度要求設計興建的。這種建築除了體現了宗教禮法以外還考慮了風水以及北方地區天氣的多種原因,是古代北京居民智慧的結晶。還有北京的衚同,衚同不但是街、巷、道、裏的通稱,尤其與京劇、京腔一樣,都有濃郁的“京味”文化特色,擁有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北京歷史、民俗風情、趣聞典故的發祥地與聚寶盆。北京已在傳統民居保存完好、民風民情古樸豐富的什剎海地區開闢了衚同遊覽專線,旅遊者可以坐著舊式三輪車遊覽衚同,並且到普通百姓家作客。在飲食民俗方面,北京具有一大批老字號,如全聚德、稻香村、六必居等。在節慶習俗方面,北京人有著獨特的慶祝方式,譬如不同的節日去不同的廟會:新年的廠甸廟會,重陽節的妙峰山廟會;節日飲食如正月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麵條,初三的盒子等等;節日祈禱,如祭灶,祭祖等等。在文化民俗方面,有以京劇為代表的梨園文化,還有相聲、琴書、評書、雜耍以及傳統手工藝。
[責任編輯:薛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