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臺媒關注當局"文化遺棄罪":為何不願留在臺灣?

2014年07月29日 11:49: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資料圖:2007年2月6日,“柏楊捐贈文獻文物入藏新聞發佈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右)代表文學館現場接受了捐贈的《柏楊版資治通鑒》。 中新社發 廖文靜 攝

  中新網11月4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發文章關注到一些兩岸文化現象,文章提出疑問:為什麼這麼多作家選擇將手稿文物捐給對岸的文學館機構,卻不願意留在臺灣?

  今年十月,為海內外127位臺灣文學家拍攝全套“臺灣作家錄影傳記影音數據”的作家暨攝影家王璞,將這套400多張光碟捐給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前輩詩人鐘鼎文則將整批文物送家鄉安徽大學,該校因此成立專門研究室。

  在此之前,已故作家柏楊將畢生著作、手稿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散文家琦君夫婿李唐基表示,將依照琦君遺願,幾年內將骨灰及遺物送回她的溫州老家,典藏于溫州“琦君文學館”。而作家林海音在北京童年舊居也被完善保留。

  “太多臺灣文學寶藏長期未受到適當重視與保護,我們將永遠失去詮釋權與擁有權。”臺灣《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獲得許多老作家信任的《文訊》,長年收藏大量作家捐贈著作文物,卻苦無地方展示,“總不能每次海外學者、作家來,只帶他們去參觀誠品書店,臺灣作家的資産不只在那裏啊!”

  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3日與《文訊》雜誌發起“土地如何文學?文學如何土地”系列座談中,臺灣逐漸流失作家文物手稿等議題引發討論。

  臺灣難以留住這些文學資産,首先在於當局的漠視,臺灣不論在空間或經費上,都無法大量為作家成立個人文學館或研究中心。

  封德屏透露,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會用感情召喚,希望大陸出生的臺灣作家將文物歸返故鄉。加上他們有大量資源,可在故鄉為作家成立個人紀念館,中國現代文學館更大手筆為作家成立研究中心,讓文物成為活化的研究資源。

  四年前,已故作家林海音在北京的童年舊居被完整保留,讓林海音的子女非常感動。據稱因此林海音子女原本屬意將母親手稿文物捐贈大陸,但林海音影響臺灣文壇甚巨,臺灣文學館努力爭取,才成功留住這批珍貴文物。

  曾任高雄文化局長的作家路寒袖,對作家文物外流感到沉痛。他也以日本許多作家紀念館為例,雖然營運辛苦,但仍要繼續下去,且發展現代化經營,“文學館不能只是作家收容所,還應該是作家交流平臺,或結合在地觀光發展。”他也坦言,除了當局的漠視,管理文學館的人才闕如,也是問題。

  作家張曉風則批評當局犯了“文化遺棄罪”,“我們自外于自己的文化,令人遺憾。”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認為,如果重視城市的記憶,正可透過文學資産的保存,喚醒對土地歷史的認知。

  小説家駱以軍認為,臺灣文學歷史縱深及創作經驗,都是非常特殊的,當局應該有心將臺灣建立為兩岸四地的華文文學重鎮。

[責任編輯:徐麗華]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