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坐落于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鎮,距鄂爾多斯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區27公里,以優美的草原環境,神秘的人文景觀顯示著草原帝王陵的雄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全國百家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首批國家 AAAA級旅遊景區。成吉思汗祭祀,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吉思汗陵旅遊區是全國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成吉思汗陵史稱八白室,由守陵部落達爾扈特八百年來世代守護、祭祀成吉思汗陵寢,這裡的長明燈八百年來從未熄滅過。成吉思汗陵保留的古老神秘的成吉思汗祭奠具有唯一性,完整地繼承和保留了十三世紀蒙古王朝時期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獨特的宮廷文化。
大殿高26米,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上部為一大兩小蒙古包式造型的殿頂,上面鑲嵌著藍、黃兩色琉璃瓦,組成傳統的雲勾浪紋圖案。飛檐高聳,翹角淩空,朱紅色的大門和寬大的窗欞、殿前的漢白玉雕欄、沉穩的花崗岩基座,把大殿襯托得氣勢恢弘,莊嚴肅穆。整個大殿由前殿、後殿、東西殿、東西走廊組成。前殿安放著高達5米的成吉思汗塑像,後殿正面陳列著三頂黃緞蒙古包,其中安放著成吉思汗和三位夫人的靈柩。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西殿供奉著成吉思汗的戰刀、馬鞍及祭祀奶桶。
壁畫各殿和兩廊內墻上均繪有壁畫。西走廊壁畫描繪了成吉思汗的畢生功勳和當時蒙古族的社會情況、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東走廊壁畫反映了忽必烈統一中國後蒙元帝國工、農、商、航海等各方面的盛況,臣民與朝廷的關係,以及與鄰國的通商往來。
神馬 在陵區,還奉養著據説是成吉思汗的兩匹愛騎的後代——兩匹白色神馬,它格外地受到蒙古人的尊崇。相傳,它的祖先受過成吉思汗的禪封,是天神霍爾穆斯德神駿薩爾勒的化身。這裡的牧民把它作為偶像供奉著。神馬從成吉思汗時代到現在代代相傳,從未間斷。當老白馬死去時,要挑選新的白馬來代替,挑選的標準是:眼睛烏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純白,不能有一綹雜毛,還要帶一點粉白、閃光,通體不能有傷痕瘡疤。
祭奠 成吉思汗于1227年病逝至今700多年來,對他的祭奠活動在草原上一代接一代地始終進行著。據記載,成吉思汗的各種祭奠活動每年要進行30多次,這些祭奠都有不同的時間、方式和祭品。過去,由於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所限,加之由於成吉思汗陵是經常流動的,所以,祭奠活動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進行。1955年,當地政府徵得守陵的達爾扈特人和蒙漢同胞的同意,將分散在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各旗的成吉思汗畫像、蘇魯德、寶劍、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並把各種祭奠活動適當集中,分別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一、五月十五、八月十二和十月初三,為一年的四次大祭。
每到祭祀之時,眾多的拜謁者懷著虔誠的心情,不辭千里跋涉而來,站在這位傳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獻上哈達、煉燭、香炷、整羊、牛羊奶、酥油、馬奶酒等最聖潔的祭品。祭奠由達爾扈特入主持進行。主要的儀式有:繞“金柱”(蒙古語稱“阿拉騰嘎都蘇”)、灑奶、繞神馬;繞柱、繞馬結束後,即開始獻酒。獻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同時伴有朗誦祝詞。獻酒畢,進殿跪于祭案前,再獻哈達、獻燈、獻羊、獻香(念祝詞)。整個祭奠過程共需兩小時左右。
關於成吉思汗葬地的傳説 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軍遠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高原,目睹這裡水草豐美,花鹿出沒,心裏特別高興,陶醉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了地上。部將剛要拾起馬鞭,卻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並即興吟詩一首:“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髮吾翁安息之邦。”成吉思汗死後,人們就遵囑將他葬在這裡。
成吉思汗行宮位於陵園東南角約l公里處。由直徑18米、高13米的金頂大帳、側殿、高8米的選汗臺、射獵場、賽馬場、3輛車輪高2米的巨大戰車等組成。在這裡,遊人既可欣賞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又可領略草原風情。
目前,成吉思汗旅遊區正在按“三區、兩道、八景”的規劃格局進行建設,部分項目已經完工。其中“三區”為文物保護觀光旅遊區、生態恢復保護區和視覺景觀控制區,“兩道”為成吉思汗大道和風景道,“八景”為遊客活動中心、遊客教育中心、靈宮觀光旅遊區、那達慕馬術活動中心、達爾扈特民俗村、熱氣球俱樂部、神泉風景區。
蘇魯德 形似黑纛,狀如長矛,是蒙古汗國時期軍隊的象徵和勇猛無畏的戰神標誌。傳説,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戰敗後,祈求“長生天”保祐。突然,一隻又黑又大的神矛——蘇魯德從天而降,落入他手中,成為他日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