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大會講話中指出,面對當今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重要因素的新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用文化發展成果。總書記從關係我國綜合國力全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充分體現了黨對文化本質和內涵的認識到達新高度,對文化特點和規律的把握實現新自覺,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改革與發展提出新要求。這就特別賦予了我們以神聖的文化使命、重要的文化擔當和銳意進取的文化創新理念,為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瞭方向。
以新的文化視角認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性,增強文化使命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繁榮,這既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責任,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既是一種意識形態,又是一種歷史現象。作為意識形態,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以其巨大影響反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作為歷史現象,每一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文化都伴隨著社會物質生産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産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決定了文化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現實選擇性。我們今天所大力提倡和發展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為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而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之一,因而成了時代的思想和要求。
一般而言,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文化,而凝結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和審美追求的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據與走向未來的依歸。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的社會成員往往通過主動或被動的方式,將國家和民族文化所蘊涵的價值觀、道德觀及其宗教信仰等內化為自己的觀念或信仰,從而形成普遍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中華民族偉大而獨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歷代先賢關於禮樂教化、仁愛教化乃至啟蒙教化等教化理念的側重與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其教化的功能卻是一致的,都起到了啟迪民智、變革民俗、淳化民風的積極作用。同時,這種教化過程經過積累、沉澱和不斷發展,逐步形成諸如克己復禮的人生態度、義利之辨的道德觀念、和而不同的共同思想和生活原則等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內核,並昇華為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而這種具有強大向心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中華民族精神,則成為奠定我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內在凝聚力量,成為維繫歷史上各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以致成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基礎和現實條件。
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與富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越來越強烈與迫切。人的發展必然推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全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發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發展另一部分人不發展;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每一個方面的發展,而不是有的方面發展有的方面不發展。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個體的人,都需要通過文化啟蒙心智、認識世界從而獲得思想上的教益,都需要通過文化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都需要通過文化創造生活、發展自己從而獲得人自身的徹底解放。因此,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們的生活、心靈和人生,更好地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實現人們從內到外的自我反省,培養建立人們的獨立人格,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從更高層次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便自然成為神聖的文化使命。
劉雲山同志最近到我區考察時指出:邊疆民族地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如果沒有邊疆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就談不上文化的全面繁榮;如果農牧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就談不上文化的全民共用。就內蒙古而言,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把民族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于2003年便做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決策,相繼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的決定》、《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大區建設綱要》等一系列相關文件,實施了“九個一批”重點工程,形成了理論先導、規劃引領、政策保障、項目推進的工作思路和抓手,走出了一條“事業與産業並舉,特色和品牌雙贏”的發展之路,有力地推進了全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迅速發展。“十二五”開局之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又審時度勢地提出由建設民族文化大區向建設民族文化強區跨越的更高目標。這充分表明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強烈信念,表明大力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高度熱情,表明自覺擔當黨所賦予的神聖文化使命的堅強決心。
從歷史與未來的高度正確認識文化發展現狀,探索民族地區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的途徑,促進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這是推動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擔當,也是提升內蒙古自治區軟實力的必然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環顧當今世界格局,國際關係的主旋律已由過去的意識形態之爭轉變為今天的現實利益之爭,由過去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全面對立轉化為今天多極之間乃至國與國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合作與競爭。這種圍繞著各自利益所展開的合作與競爭,實際上是國與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強弱不僅要看物質財富的多寡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建設的發展水準,要看人才資源和智力資源的開發程度。由此可見,在當今的國際關係中,文化起著重要作用,甚至是決定作用。把非物質形態的文化反覆轉化成物質財富,培育文化形態的無形資産,讓經濟、産業、産品體現出文化品格,已經是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進入更高發展階段的最主要途徑。而且只有注重利用和開發民族文化資源、提升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元素,才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