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京臺“一會”十五載 經科交流扮“紅娘”

時間:2013-02-17 10:50   來源:人民政協報

摘自《人民政協報》2013年2月2日《兩岸經合》週刊

  年關將近,很多人都在忙碌購年貨,而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海淀園區一家公司工作的李翔,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每天卻在忙著學閩南語。“春節之後,我們公司要赴臺考察,我就想臨時抱佛腳學點閩南語,到臺灣後也能應急一下。”李翔對記者説,他們公司是應北京京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臺灣設立的京泰發展有限公司邀請,將於近期赴臺進行商務考察活動。

  據了解,作為北京市在臺灣的“窗口公司、聯繫公司、平臺公司”,京泰發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12月在臺北101大樓正式揭牌。該公司在臺設立兩年多來,不僅積極推動京臺兩地中小企業的合作,還組織北京企業赴臺進行商務考察。李翔所在的公司,就是最近接到京泰發展有限公司的邀請,準備赴臺與島內的幾家高科技企業進行交流考察。

  惠及兩岸業者的推手

  “我們公司是北京首家由國企在臺灣投資設立的陸資公司,以溝通京臺兩地經貿聯繫、促進京臺企業互利共贏為目標。”京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振剛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説,京泰發展有限公司在臺設立與京臺科技論壇有著不解之緣。

  隨著兩岸政策限制的減少、經貿文化交流和人員來往的日益增多,2009年6月,臺灣方面宣佈開放大陸資本赴臺投資。“當時,臺灣對於大陸企業來説,是一個全新的市場。”雷振剛表示,為拓展業務範圍和功能領域,京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廣泛研究兩岸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在臺設立分支機構的設想,並借助參加京臺科技論壇的機會,與臺灣方面進行接觸了解和實地考察。隨後,經過近一年的充分準備,2010年12月,第十三屆京臺科技論壇在臺舉辦期間,京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在臺開辦分支機構,邁出了北京市企業進軍臺灣市場的第一步。

  作為推動京臺兩地經貿聯繫的窗口和平臺,京泰發展有限公司在臺設立後,積極推動兩地交流合作,先後推動燕京啤酒進入臺灣市場,與臺灣福祿壽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OEM方式實現“紅星二鍋頭”在臺生産銷售。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以京泰發展有限公司為平臺,共促成京臺兩地雙向投資金額超過60億元新台幣;在京臺兩地成立了7個公司和1個股權私募基金;為臺灣提供了140多個就業崗位;另外,公司在臺還接待了北京市赴臺考察團組113個、1315人次,其中以自身名義邀請、組織赴臺考察團組31個、407人次。

  “我們公司在臺灣取得這樣的成績,可以説是京臺科技論壇的受惠者。”雷振剛表示。

  15年嬗變促兩地合作

  事實上,不僅僅只是京泰發展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因京臺科技論壇而受惠,京臺科技論壇也促進了兩地企業界的深度合作。“京臺科技論壇在島內早有聲名,迄今為止,來參加論壇的臺灣百大企業和上市公司負責人、工商産業界和學術界代表已逾3萬人次。”北京市臺辦副主任王蘭棟對記者説,臺灣的統一飲品、寶島眼鏡、富士康工業園、旺旺集團、君太百貨、新光天地、呷哺呷哺、百腦匯、潤泰環保等臺資項目都是通過論壇平臺相繼落戶北京。

  據王蘭棟介紹,京臺科技論壇起源於1998年9月由北京市臺辦、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等共同主辦的“京臺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討交易會(科交會)”。“那次交易會,臺灣方面有400多位工商企業界和科技學術界代表與會。”王蘭棟回憶道,當時的北京正處於經濟轉型期,每年大量的科技成果由於種種原因無法與市場相結合,難以形成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京臺兩地科技産業界有識之士探索嘗試將北京獨特的區域優勢與創新能力和臺灣充裕的資金實力與管理經驗有機地結合。從那之後,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就進入了一個新時期。2001年5月,第四屆“科交會”正式更名為“京臺科技論壇暨京臺科技合作研討洽談會”,並沿用至今。

  京臺科技論壇一走就是15年。“15年來,京臺科技論壇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王蘭棟説,從1998年至2001年,是論壇的初始期,著眼于推動京臺兩地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2002年至2007年,是論壇的成長期,圍繞奧運商機和共創産業標準這一主線,著眼于前瞻性和實效性交流;2008年至今,是論壇的融合期,以建設北京“世界城市”為契機,推動兩岸單向投資向雙向投資突破性轉變,開展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作。2008年12月,京臺科技論壇首次移師臺灣舉辦,進一步擴展論壇影響力。

  “通過這個平臺,京臺兩地有識之士開闊視野、擴大交流,兩地經貿團組互訪頻繁。”王蘭棟表示,以京臺科技論壇為推手,涉及電子資訊、現代製造、現代服務、精緻農業和文化創意等五大産業,大幅提高了京臺經貿的層次和規模。兩地企業界通過溝通和交流,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促進了企業間的深度合作,京東方8.5代線項目、京臺新能源客車合作項目、富邦歌華與家有購物合作公司、北京三元與臺灣愛之味合資項目、寶島婦産醫院等結出纍纍碩果,“這其中就有項目是京泰發展有限公司搭橋促成的。”

  15年間,以京臺科技論壇為依託,兩地企業共簽署合作協議或意向138項,協議金額超過430億元人民幣。如今,京臺科技論壇已成為京臺兩地的重點交流項目之一。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2012年11月舉行的第十五屆京臺科技論壇上也肯定了論壇辦出了特色、成效和名氣,王毅表示,論壇的舉辦適應了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潮流,積極探索了京臺兩地創新發展之路,有力帶動了兩地的經貿合作向縱深發展。

  引導兩岸共創産業標準

  “作為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推動力量,15年來,論壇不僅促進了兩岸經濟科技交流合作,也引導兩岸共創産業標準、關注民生熱點。”王蘭棟對記者説。

  産業標準是産業發展和競爭的制高點,長期受歐美發達地區所壟斷,成為制約兩岸經濟科技發展的瓶頸。早在2001年,一批京臺兩地高科技産業界人士就提出了“兩岸共同標準應從手機充電電源標準開始”的觀點。

  王蘭棟表示,在2003年9月舉行的第六屆京臺科技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通過三場專題演講、五場高新技術及相關産業的發展論壇,著重探討如何建立兩岸科技共同標準,後來又相繼設置了數位電視、閃聯、Linux、3G手機、軟體標準、移動電視技術等標準産業論壇,極大地推動了兩岸産業標準合作。

  由於兩岸業界的共同推動,在2006年首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國共兩黨同意展開兩岸共同標準制定,並將其列為歷次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共同建議的一個重點。2007年,國家資訊産業部頒布了手機充電器及介面的技術標準,標誌著兩岸創建共同標準的行動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第一步。2009年,兩岸確定了首份産業共同標準的文本清單。

  “共創産業標準是京臺科技論壇的前瞻性體現。”王蘭棟説,而科技創新、關注民生則是京臺科技論壇的永恒主題。論壇舉辦15年,先後圍繞IT産業、奧運商機、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新興産業、汽車電子、企業資訊化、醫藥科技、新能源、金融投資、城市建設等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熱點議題,探討了京臺合作前景,“通過論壇兩岸企業確定了投資方向,堅定了投資信心。”

  “北京市‘十二五’規劃正在穩步推進,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發展格局為京臺兩地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相信,京臺經濟科技合作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王蘭棟説。(孫金誠/郭寧 文)

編輯:李瑞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