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臺灣

時間:2012-02-09 14:02   來源:台灣網

  我對臺灣的認識和了解,一直都是通過媒介,自己直接感受的不多。這些年兩岸走動漸密,來往頻仍,有關臺灣的資訊已非希缺之物,但是,臺灣之於我,仍有一種神秘感,一種無以言説的茫然。海峽的阻隔固然是一個原因,而媒介的間接性也往往使得我們對臺灣的認知不能穿透那堵似有似無、忽隱忽顯的迷墻。

  然而,當我經香港,飛越臺灣海峽降落于臺北桃園國際機場,我們的周圍立刻瀰漫了濕潤的空氣。風是從海上吹來的,隱約還有點腥鹹的味道。感受一個社會能像感受自然這樣直接,該有多好!

  從臺北機場行李的超重,從另一個方面説明瞭臺灣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有許多見聞和印像是令人難忘的,老朋友、新朋友的友誼是刻骨銘心的。如果説此前我所看到的臺灣,還是漂浮在水中的倩影的話,那麼,這一次,我似乎已經真切地感覺到它的體溫和氣息了。在高雄,我們同樣看到了傳統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構成。那天晚上,意外的,我們看到了傳統布袋戲的演出,金碧輝煌的戲臺就搭在路邊一個廣場上,前面坐滿了觀眾。我們聽不懂唱的是什麼,周圍的觀眾倒是顯得饒有興趣。

  傳統文化在臺灣,至今香火未斷。對此,大家早有認識,也早有準備。所以,看到他們在發掘和推廣傳統戲劇中所做的一切,我並沒有感到驚訝。在臺灣,你隨處都能看到,傳統文化活在現實生活當中,且融為一體。比如那些地名,以及店舖和道路的命名,還有街上的那些廣告牌,非常普遍地用到了禮儀廉恥、忠孝節義、仁義禮智、和善誠信,這樣一些字眼。這裡的每一個字都代表著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念。我想這不是一種表面文章,而是一種社會無意識。人們選擇這些字,使用這些字,説明他們喜歡這些字,接受這些字,也喜歡和接受這些字所包含的觀念價值。事實上,社會大眾在不經意之處所表現出來的對傳統的認同,其普遍和深入,更具有社會心理學的意義。這種情況還表現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彬彬有禮而一派謙謙君子之風,給人的感覺很舒服。

  而臺灣又是一個從一開始就受到外來文化深刻影響的地方。歐風美雨、東洋西洋,誰沒在這塊土地上留下過自己的痕跡?荷蘭人、日本人、美國人……他們的文化傳統一樣在這裡紮根生長。臺灣則在抵抗中吸收,在拒絕中接受,從而完成了自身的文化認同。臺灣的建築最能代表臺灣文化的此一特徵。它是多樣的,也是包容的。這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前提和基礎。其實,社會理性的形成,就得益於包容和多樣的文化形態。這一點,在民間信仰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中國民間信仰的多樣性是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的,在臺灣,這種傳統被很好地保存下來。就像我們所看到的,人們供奉著媽祖,也供奉關公和孔子,還有佛寺和道觀,以及天主和基督的禮拜堂。

  這是否就是所説的“隱性臺灣”呢?我還不敢肯定,或者也還是一點印象而已。(李樹盛)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