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隆真:寧可犧牲 絕不屈節
“五四”運動時期郭隆真(右三)與參與學生運動的同學們合影。
郭隆真(右)與河北老鄉、覺悟社成員、同為婦女運動先驅的張若名合影。
策劃人語
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需要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撐。
英雄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是偉大民族精神的榜樣和驕傲。
這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土地。在英雄輩出的燕趙大地上,面對民族危亡,無數英烈前仆後繼,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促進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他們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
一方方紀念碑,一個個傳奇,一段段英雄史,如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激勵著燕趙兒女奮鬥前行。
自本日起,本報推出《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英雄河北》系列報道,回顧我省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展現他們救國救民的赤子之心,回望民族豐碑,守護精神家園。
〔閱讀提示〕
1931年4月5日,淩晨的濟南,夜色蒼茫,風中仍夾雜著寒氣。山東軍閥韓復榘下令處決一批重要“共犯”。在去往刑場的囚車中,22名重要“共犯”一路高唱《國際歌》,歌聲刺破夜空,傳向天際……
這22人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從燕趙大地走出去的我黨早期的女革命家、北方婦女運動的先驅者和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人郭隆真。
1、有新思想的傳奇女子
郭隆真,原名郭淑善,1894年3月18日出生於河北省大名縣金灘鎮一個回民士紳家庭。雖然生於19世紀末的中國農村,但從小她就有著追求平等、獨立、自由的思想信念,並敢於衝破世俗束縛,做出了許多開全縣之先河的事情。
她是全縣第一位進入私塾讀書的女子。
郭隆真幼年時,跟隨父親在家學習《女兒經》《女誡》《閨范》等書籍。但不滿10歲的郭隆真有一天問父親:“有《男兒經》沒有?為什麼這個《女兒經》只讓女兒幹這幹那?”郭父答道:“我國向來男治外,女治內,因為所負的責任不同,所學的東西也就有差別。”
郭隆真爭辯道:“您經常講木蘭從軍、緹縈救父、紅玉抗金的故事,古代也不全是這樣呀。男兒能幹的事,女兒也能幹。”開明的父親認同郭隆真的話,也看到了女兒的志氣,便允許她去當地私塾旁聽。
1909年,15歲的郭隆真小學畢業。鋻於當時全縣尚無一所可供女子就讀學校的狀況,她和父親一起在家中開辦了一所女子小學,取名為“元城縣(大名縣舊稱)第一女子小學堂”。這是大名縣歷史上第一所女子小學,也是我省農村的第一所女子小學。
1912年,父女辦學的事跡得到省政府肯定,學校被遷往大名縣城,改為“大名縣第一女子高等小學”,郭父被請去任教。
她是第一位為自己重取名字的女性,以改名明志。
郭隆真最初的名字並非“隆真”,而是“淑善”。但自幼以秋瑾為榜樣自勉的她,隨著年齡增長,感到“淑善”這個溫婉的名字與轟轟烈烈的大時代並不合拍。為了表達爭取自由、解放的理想,她先後改用“嵌浚”“隆貞”等名字,但並不滿意。後來,她反覆斟酌改名“隆真”,意為“從落後中隆興崛起,衝破封建禮教束縛,勇敢追求真理”。
她不僅通過改名錶達志向,還拒絕纏足,並積極動員其他女孩子也不纏足。“婦女纏了腳,就是帶上了鐐銬,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婦女要解放,就得砸毀鐐銬,把腳解放了。”她認為。
郭隆真為反對女性纏足鼓與呼的背後,更有著憂國憂民的樸素情懷和遠大抱負。她説:“我們中國有一半女子,一半男子,整個國家就像一個人,把一隻腳裹成殘廢,只剩一隻腳還怎麼走路?怎麼勞動?國家咋能富強?”
女性的解放關乎著國家的希望,這樣的信念成為郭隆真日後轉變為堅定革命者的思想基礎。
她還是當地第一位反抗包辦婚姻的女性,婚禮成為她宣傳女性解放的講堂。
外出求學後的郭隆真,決意投身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為此她與家族包辦婚姻一刀兩斷。
1917年夏,面對家族婚約中男方的多次催婚,她回到家鄉,“同意”結婚並“約法三章”:坐亮轎(轎子不遮花門簾)不坐花轎,以示平等;穿便裝不穿花衣,以示革新;親自在阿訇面前寫“依扎布”(結婚祝詞),以示平權。
結婚當天,郭隆真留著短髮,一身學生裝,看熱鬧的村民倍感新奇。她落落大方面向鄉親們開始演講:“鄉親們,我們中華古國目前是山河破裂,列強欺淩,大好河山正在被瓜分。國家要富強,必須大辦教育,為振興家鄉教育事業,我決心再赴天津讀書,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她把婚禮變成了宣傳婦女解放、婚姻自主、救國圖強的講堂,一席話後轉身離去,不想被婚姻束縛理想的郭隆真,終身未嫁。
1944年,時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的劉少奇,在談到郭隆真抗婚一事時評價:“隆真同志掀開花轎門簾,把封建傳統舊禮教一手拋開,沒有極大的勇氣和反抗精神是做不到的。”
2、領導學生運動的愛國青年
1913年,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到大名招生。因辦學有功,經縣政府舉薦,郭隆真考入這所學校。全新的天地,給了郭隆真更大的思考和活動空間。
第一次遠離家鄉,19歲的郭隆真對未來充滿理想和希望。但是,去往天津的路上,郭隆真看到因軍閥混戰和自然災害而外出逃荒的人們,心情非常沉重。她為鄉親們的命運焦心,為國家的前途擔憂,不禁哼唱起秋瑾作的《勉女權歌》:吾輩愛自由,勉勵自己一杯酒;男女平等天賦就,豈甘居牛後?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責任在肩頭,恢復江山勞素手。
在直隸第一女師,性格直爽、為人憨厚的郭隆真,與劉清揚、鄧文淑(即鄧穎超)、張若名等同學成為親密學友。
郭隆真在天津求學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已經難以安放下一張安靜的課桌。
孫中山正在發動二次革命,工人運動方興未艾,罷工運動此起彼伏;陳獨秀在北京通過《新青年》雜誌繼續提倡民主、科學,反對迷信復古,尖銳地揭露和抨擊時政,號召人民起來鬥爭;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組織“敬業樂群會”,創辦《敬業》會刊,號召愛國青年奮起救國,拯救民族危機。
這些進步刊物和思想深深地吸引著郭隆真,如饑似渴學習知識的同時,她經常和鄧文淑、劉清揚等探討國家大事,為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憂心。
天津人民反對“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的鬥爭,讓年輕的郭隆真看到了民眾的力量和鬥爭精神,也使她逐漸意識到,靠軟弱乞求擺脫不了壓迫,只有堅決地反抗、鬥爭,才能爭得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她曾對妹妹郭淑文説:“如今國難當頭,社會黑暗,我寧願舍生取義,也不能甘當亡國奴!”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郭隆真在天津積極響應。她和鄧文淑、張若名、劉清揚等同學分頭聯絡發動天津各女校的學生,成立了有600多人參加的“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選舉劉清揚為會長,張若名為評議部長,郭隆真和鄧文淑為演講隊長兼評議委員。
以此為起點,郭隆真逐漸成長為北方婦女運動的先驅者。
“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提出“愛國不分男女、救國不能後人”的口號,在大街鬧市散發傳單,進行演講,舉行示威遊行,成為天津“五四”愛國運動中的一股強大力量。一時間,女師成為天津市婦女愛國運動的中心。
在鬥爭中,郭隆真、鄧文淑等人和周恩來經常在一起開會,發起組織“天津各界聯合會”,領導愛國運動,也建立了革命友誼。每次遊行,郭隆真總是活躍在前,奔走聯絡,組織能力極強,成為當時天津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
在五四運動中,郭隆真曾三次被捕。一次次入獄,不僅沒有使郭隆真畏懼退縮,反而使她的意志更加堅強,鬥志更加旺盛,信仰更加堅定。
1919年9月,第一次被捕出獄後,郭隆真意識到組織凝聚力對開展愛國運動的重要性,和周恩來等學生運動的領導人共同商議,“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和“天津學生聯合會”應該更緊密地合作,共同行動,儘快成立一個更嚴密、更有力的核心團體。
1919年9月16日,周恩來、郭隆真、劉清揚、鄧文淑等人舉行會議,確定了一個新團體的成立——覺悟社。會議明確了新團體的宗旨、任務、參加條件、組織形式,並決定出版《覺悟》雜誌。
覺悟社的成立,標誌著天津青年運動進入新階段,作為我國早期共産主義運動的啟蒙組織之一,覺悟社在我國北方革命鬥爭中發揮了先鋒作用,其成員後來絕大多數都成為共産黨員和黨的重要領導人。
在國內外的學生運動中,作為覺悟社的主要創立者郭隆真,也逐漸開始了從一位愛國的熱血青年、民主主義者,向無産階級革命者、共産主義者的轉變。
3、追求真理的共産主義戰士
五四運動前後,許多愛國青年受十月革命影響,對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失去信心,希望找到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1920年底,覺悟社考慮到郭隆真多次被捕,容易引起敵人注意,便安排她和周恩來、劉清揚、張若名等赴法學習。
1922年6月,以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為領導的中國共産黨旅歐支部在巴黎西郊布隆涅森林中誕生。在法期間,周恩來經常向郭隆真介紹國內外形勢,探討馬克思主義,交流學習和鬥爭心得,希望她早日成為一名真正的無産階級戰士。
1923年,經周恩來介紹,郭隆真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産黨正式黨員。她也是我省的第一位女共産黨員。
遵照黨組織安排,1925年5月郭隆真回到北京工作。當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郭隆真公開身份是協助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婦女部工作,同時擔任西郊香山慈幼院黨的地下領導工作。
1927年春,北伐革命軍攻佔南京,北洋軍閥政府向革命力量瘋狂反撲。當年4月6日,郭隆真因在縵雲女校掩護其他同志撤退而被捕。敵人在一無證據、二無口供的情況下,判處了郭隆真12年有期徒刑。幸運的是,張作霖不久被逐出關外,經過一再大赦和減刑,1928年郭隆真被釋放。
然而,出獄後的郭隆真卻與黨組織斷了聯絡。因在上海偶遇鄧穎超,才跟組織又接上了關係,郭隆真主動要求黨組織給她分配任務。1928年,郭隆真被黨中央派往東北開展工作。
到東北後,郭隆真按照中共滿洲省委安排,去哈爾濱中東鐵路三十六棚總廠,以家庭婦女面貌配合地下黨員開展工人運動。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她和工人們組織了“失業工人復工團”和“失業工人後援會”兩個團體,揭露國民黨反動派陰謀,取得了反裁工鬥爭的勝利。
1930年左右,鋻於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黨中央又安排郭隆真到青島工作,擔任中共山東省委委員、青島市委常委兼宣傳部長,重建黨組織,恢復黨的工作,開展工人運動。
在青島,她先後化名“張李氏”和“張馬氏”,扮成工人到工廠上班做工,深入了解工人所思所想,用上海工人大罷工的事例來啟發大家團結起來進行反帝愛國鬥爭。
在郭隆真領導下,青島不僅恢復和健全了黨的組織,創辦了《紅旗報》《海光報》等刊物,還連續爆發了紡織女工、煙廠工人等罷工鬥爭,成為當時全國工人運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青島革命形勢的恢復和發展,使山東軍閥韓復榘大驚失色,他大開殺戒,青島頓時一片腥風血雨。
1930年11月2日,郭隆真不幸在一個工人家中被捕。青島警察局連續審問多天,卻連郭隆真的真實身份都沒弄清,只好將這個“無業遊民”張馬氏,當成是“煽動工潮的共黨重要分子”送往濟南交差。
郭隆真被押解到濟南後,韓復榘下令連夜審訊。郭隆真咬緊牙關、一言不發。敵人對她施以種種酷刑,皮開肉綻、鮮血淋漓。無計可施的敵人對她説:“只要你説出共産黨的秘密,便可獲得自由。”郭隆真只堅定地回復了八個字:“寧可犧牲,絕不屈節!”
然而,在沒有任何口供和證據的情況下,韓復榘仍下令處決“張馬氏”等一批重要“共犯”。
1931年4月5日淩晨,郭隆真、鄧恩銘、劉謙初等22名同志,被從濟南第一監獄押往緯八路刑場。郭隆真昂首挺胸,毫無畏懼。行刑前,劊子手問:“你還有什麼要説的?”郭隆真高呼:“革命勝利萬歲!無産階級革命成功萬歲!共産黨萬歲!”
帶著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民族解放的執著追求,這位從燕趙大地走出去的共産主義戰士,獻出了她年僅37歲的生命。
(圖片均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責任編輯: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