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籍臺灣新娘回娘家 讚臺灣公婆很友好有素養

時間:2013-09-11 10: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詞家莊奴雙手舉起大拇指誇讚他的重慶妻子鄒麟src="http://big5.chinataiwan.cn/gate/big5/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9/e9a2005f5d4b417969df29bf85746b8b.jpg" 

  ■作詞家莊奴雙手舉起大拇指誇讚他的重慶妻子鄒麟 

    ■自稱大女人的韓英src="http://big5.chinataiwan.cn/gate/big5/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9/44bcd04de25f972bec35c52da1622416.jpg" 

  ■自稱大女人的韓英 

  ■吃苦耐勞的李霞src="http://big5.chinataiwan.cn/gate/big5/y1.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3/09/ecb340c4804e2137640b62ea5ddc559c.jpg" 

  ■吃苦耐勞的李霞 

  又到一年中秋時,今年又有49名重慶籍臺灣新娘帶家人回渝過節。昨日,由市臺辦、市婦聯、市民政局聯合舉辦的第三屆重慶籍臺灣新娘故鄉行活動啟動。她們將與家人走進主城大街小巷,參觀抗戰遺址博物館、夜遊兩江風景,賞龍潭湖、登四面山,提前過早節。

  這些重慶女兒中,有的遠嫁到臺灣20年,有的剛和臺灣丈夫步入婚姻殿堂。從重慶到臺灣,她們經歷著怎樣的愛情和婚姻?

  重慶晚報記者李瑯首席記者冉文攝影報道

  她曾是位銷售員

  踏實肯幹收穫愛情

  李霞今年30歲,在這次回渝新娘中最年輕。她扎馬尾辮,穿白色運動裝,看上去簡單樸實。李霞出生在農村,因家庭條件有限,在成都念完專科後便和姐妹一同去廣州打工。“那時工作很難找,耗了2個月沒找到合適的,後來很幸運被一家臺資企業錄用。”李霞説,她最初是公司銷售員,每天早出晚歸,高跟鞋磨破腳,下雨天成落湯雞都是常事。為給家裏減輕負擔,她必須撐下去。李霞評價自己老實笨拙,有時為滿足客戶需求,常和生産廠家的管理者發生爭執,但總有一個人默默幫助他。

  “他很帥有能力,是大家心目中的白馬王子。我叫他陳主管。”李霞説,陳先生是臺灣高雄人,大她5歲,在公司工作2年後,陳先生開始約她吃飯、看電影,兩人心照不宣相愛,去年初剛扯證結婚。

  “他説我愛笑,做事較真。看起來柔弱但不嬌氣,我告訴他這是重慶女性的天性。”李霞説,如今兩人在重慶工作,每年會抽時間去臺灣看公婆。她目前已從銷售員變成了製造部部長。

  自稱大女人雷厲風行

  遠嫁臺灣20年學會相處

  “每次從重慶回去,行李箱都被火鍋底料塞得滿滿的,我一定要保持辣妹子的形象。”韓英今年40歲,看上去仍然年輕,説話時禮貌得體,背挺得直直的,有女強人的氣勢。

  20歲那年她讀完高職,本應去幼兒園當老師,陰差陽錯進入重慶一家臺資貿易企業當上文員。“老公是臺灣人,總公司派他來重慶監管,我們一見鍾情。”韓英説,進公司不到一個月,兩人戀情迅速升溫,很快就閃婚成為夫妻。

  因為個性直率,韓英做事雷厲風行,接待客戶、管理後勤都會先為公司考慮週到,由此深得愛人欣賞。因工作原因,愛人要返回臺灣工作,她隨後和愛人去了臺灣,一住就近20年。

  韓英説,起初到臺灣辦身份證需要一段時間,因為自己個性強,悶在家裏耍性子,和愛人發生過好幾次無謂爭吵。“他是大男人,我是大女人,開始是冷戰,後來他體會到我的委屈,我體會到他的壓力,之後再爭吵都會給對方檯階下,第二天當沒發生過。”韓英説,公婆很有素養,為了充實自己,她利用晚上在臺灣讀夜校學管理,如今在當地,她已經有了自己的養生會館,給愛人生下一對兒女,生活很幸福。

  1.3萬重慶妹兒

  遠嫁臺灣

  市臺辦統計,目前重慶有8萬戶家庭與臺灣有著血脈聯繫。其中,重慶籍女性嫁往臺灣組建的家庭,已超過13000個,這個數字還在以平均每年約400個的速度增長。重慶籍新娘已成為連接渝臺交流的使者。

  不過,身在臺灣的重慶籍新娘告訴重慶晚報記者,雖然她們有著甜蜜的感情生活,但要適應異地的民俗風情,當好臺灣媳婦,還得承受壓力充實自己。

  根據新娘們的經驗,重慶晚報記者總結以下幾點:一是女性要獨立,這是重慶女性的優勢,由於兩地的辦事流程不同,所以中間會出現一些插曲,這時要平常心對待,耐心等;二是臺灣的公婆很友好,但對媳婦的綜合素養要求較高,工作生活可以不面面俱到,但要保持一顆上進心,這樣家人相處才會融洽;三是臺灣的男性事業心強,難免會和重慶女性直率的個性起摩擦,這時應理智對待。

分享到:
編輯:朱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