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關係發展(四川)研討會成都召開(圖)
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6月26日成都訊 6月23日,由國臺辦研究局、四川省臺辦、四川省社科院指導,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二屆兩岸關係發展(四川)研討會在蓉召開。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李后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斌華以及來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廈門大學、四川省社科院等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80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周敏謙在致辭仲介紹了四川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與臺灣交流交往情況,他説,四川與臺灣聯繫緊密、産業互補性強,經貿交流合作空間廣潛力大。截止今年5月,全省累計登記註冊的臺資企業1922家,投資總額182.25億美元,其中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17家。成都與臺北、高雄的直航航班每週24個,去年來川旅遊臺胞達41.6萬人次。
“川臺在海陸空方面都緊密聯繫起來了。”周敏謙表示,臺灣貨物可通過高雄港到達廈門港,再轉鐵路運輸到成都,通過蓉歐快鐵直抵歐洲,整個過程不超過半個月;在水運方面,臺灣貨物也可通過長江水運到達瀘州港。四川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也為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提供了更多機遇,“歡迎臺灣同胞通過四川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今年我們計劃邀請1000名臺灣青年以及500名臺灣的村里長來川開展體驗式和對口交流。”
周敏謙説,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希望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民眾重點關切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交流和探討,增進了解和共識,提出真知灼見,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站在海峽的西岸,時常遙望對面的航船。聽著浪濤的呼喚,指望海燕帶去我心中的期盼……”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李后強以一首自創的小詩抒發了自己對兩岸關係的感悟,其中“峨眉山牽手阿里山,都江堰思戀日月潭”引起在座人士的共鳴。他認為,兩岸關係是“斷了骨頭連著筋”的命運共同體,四川與臺灣更是存在著鄉緣、文緣、業緣、物緣、神緣、婚緣等“六緣”關係,民心相通帶動民間交流,共建兩岸命運共同體,要夯實共同的政治基礎,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圍繞“臺灣民意趨勢、政黨發展與兩岸關係走向”的研討會主題,兩岸知名學者分別做主題發言,參會專家學者進行了熱烈自由討論。
臺灣中華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表示,臺灣民調顯示,八成以上民眾要求兩岸和平、維持現狀,七成以上民眾贊成以協商代替對抗,支援兩岸直航,五成以上臺胞贊成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從臺灣來看,不管什麼年齡階層,他們了解大陸的意願相當強烈,尤其是青年。這首先是緣于臺灣和大陸在歷史文化的共通性,臺灣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受到大陸的影響;其次,大陸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大幅增加,以及自身在基礎設施、網際網路領域的飛速發展,這些都決定了臺灣不得不重視兩岸關係,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他呼籲民進黨當局應理性對待兩岸關係。“現在選擇對抗不是損失幾個‘邦交國’的問題,而是經濟競爭力的嚴重損失”,趙建民説。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謝鬱表示,自2016年至今,兩岸政治互動低迷、緊張,她將這一時段的兩岸關係總結為“冷對抗”。她認為,目前兩岸僵局的根本原因在於臺灣當局拒絕“九二共識”,如果蔡英文在執政民調不佳、內外壓力增大的情況下,不是選擇務實面對“九二共識”,而是選擇回防“深綠”,採取更為強硬的政策,則不僅兩岸僵局難解,“冷對抗”進一步升級也不無可能。
臺灣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嚴震生研究員也指出,很多來到大陸的臺灣青年才覺得對大陸了解太少,他提出了“兩個另類的兩岸關係思維”;臺灣政治大學黃奎博副教授建議兩岸間發展“民間論述”、擴大“民間交流”並注重“民享優先”。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政治室主任劉佳雁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治下的美臺關係走向,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唐永紅認為,隨著臺灣民意和政黨的綠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政治基礎崩塌、政策驅動力弱化,兩岸關係發展可能在對抗中進入停滯期甚至衰退期。
兩岸關係發展(四川)研討會是四川搭建的在兩岸關係研究領域兩岸開展學術交流的新平臺,2016年4月首次舉辦,聚焦兩岸人民共同關心的議題,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對加強川臺學術交流、推動兩岸關係研究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研討會結束後,臺灣與會專家還赴四川樂山等地參訪交流。(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在會上致辭。(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李后強在會上致辭。(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