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觸摸"最精彩的千年文明
兩岸新媒體文化陜西行參訪團采風掠影。(陜西省臺辦 張群莉 攝)
“長安今又傷離別,十里春風情更切。料得天涯海角處,恰是夢中相逢時。”4月8日,兩岸新媒體黃陵祭祖黃土尋根陜西行活動圓滿落下帷幕。啟程道別時,參訪團微信群裏一位成員即興而作的小詩《不捨》引發大家紛紛點讚,將此行“收穫的驚喜與震撼”化為“臨別時深深的不捨與留戀”。
“從沒見過這麼盛大的場面,當時就迫不及待分享到我的‘臉書’上,點讚留言者很快過千。”被團隊成員昵稱為“小鮮肉”的杜坤穆是位攝影自媒體達人,參加丁酉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的經歷令他深感難忘。他説:“唸書時在課本上看到過的歷史遺跡,活生生呈現在眼前,太震撼了,期待還有機會再來。”攝影達人黃炳祥説:“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印象中,從小到大讀過的歷史,最精彩的部分幾乎都在陜西。來過陜西多次,從沒像這次看得這麼深入。陜西文化底蘊廣博深厚,值得一來再來。”
遊覽大雁塔感受佛教文化、探訪陳爐古鎮了解中華古老名窯的燒制工藝、前往易俗社聽秦腔感受國風秦韻、赴西安碑林尋訪古代名家書法真跡、行走馬咀村感受農業文創社區……在陜為期一週的“深度遊”,讓此行的兩岸新媒體人尤其是臺灣網路大V、攝影達人、自媒體人深受觸動,他們隨時更新“臉書”,通過圖片和文字向島內“粉絲”分享此行的收穫,一同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一直嚮往古城長安,曾經匆匆路過西安住過一宿,但當時哪兒也沒去,心裏一直存有遺憾,這次總算圓了之前的夢。”王傳信是一位攝影達人,在參觀秦兵馬俑博物館時,他閉著眼睛、用手隔空“觸摸”每一尊俑的肌理和紋路。“我是學考古、美術出身,也做過雕塑,現場感受,更能想像秦代工匠當時的心境。”他感慨地説,“在當時的生活水準條件下,秦兵馬俑的工藝性、美術性怎會如此極致、如此寫實,真是不可思議,非常了不起,百聞不如一見!”
“秦腔是秦人骨子裏流淌的文化。”邱鬱玟非常喜歡歷史文化故事,本就學舞蹈的她經常將東方的詩歌、信仰、習俗等編排在自己的舞蹈裏,希望以東方舞的形式向世人呈現中華文化的特色與博大精深。她的攝影水準也非常精湛,連日來不斷上傳自己在陜西參訪時拍攝的照片,不論是黑白的、彩色的,抑或是人物的、風景的,她鏡頭裏的三秦大地詩情畫意、雍容華貴,秦腔人物形神兼備、極具藝術感。她説,聽戲時雖然聽不太懂戲文,但聽到某一個地方時心口就會發熱,會非常激動。她希望兩岸能多開展這樣的文化藝術交流,自己也會帶更多的臺灣藝術界朋友再來欣賞秦腔這精美絕倫的表演藝術。
來自臺灣高雄的自媒體達人裴美茜也對秦腔表演有著濃厚的興趣。她驚訝地説:“秦腔是我完全沒接觸過的,在觀賞的過程中,演員們眉眼裏都是戲。一個眼神流轉、一個身段變化都牽動人心,還有那激昂洪亮的唱腔都令我感動,聽到精彩處,會不自覺地流下眼淚。”文化自媒體達人李文傑在自己網路空間貼文説:“從沒想過秦腔如此動人心弦,舞臺上演員們的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深深打動人心,我已融入其中,真是超級棒!”
攝影自媒體達人周貞君表示,陜西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令她非常驚訝和欣喜,她説她總是看著看著就“呆住了”,常常忘了按動手裏的快門。她説,自己的驚喜已經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但會用鏡頭表達內心的感動,會帶更多攝影人再來陜西進行深度參訪。
“臺灣有句話説,最美的風景是人。陜西這邊也是,大家的和樂相處令我難忘。”媒體人翁雅蓁説自己早年就讀于臺北市立長安中學,所以踏上陜西的第一步,聽到長安二字便感到非常親切,希望還能再來陜西,感受這裡的人文景觀和一草一木。
“90後”陳彥婷是參訪團成員中年齡最小的,言談間略帶幾分調皮。她説,她將把陜西之旅的記憶帶回臺灣,分享給更多的臺灣朋友。
省臺辦副主任何銳表示,陜西得天獨厚的文化遺存既是兩岸團結奮鬥的歷史見證,也是凝聚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更是讓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文化源泉,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兩岸感情連得更緊,為提升陜西在臺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搭建陜臺交流交往平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本報記者 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