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市臺聯赴川渝追尋紅色遺跡

2011-06-02 13:0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渣滓洞前合影。圖片來源:上海臺聯

  台灣網6月2日上海消息 為迎接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5月25日至29日,上海市臺連線關赴重慶、廣安開展紅色之旅,參觀曾關押、迫害無數革命先烈的白公館、渣滓洞,踏尋小説《紅岩》著名人物“雙槍老太婆”曾經活動的華鎣山,探訪四川廣安小平故里,追尋一代偉人的成長足跡,並與重慶市臺聯座談交流,學習兄弟臺聯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促進渝臺經貿合作的寶貴經驗。

  白公館渣滓洞緬懷英烈

  白公館、渣滓洞位於重慶沙坪壩區歌樂山麓,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統特務關押、迫害、屠殺共産黨員和進步人士的集中營。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于20世紀30年代修建的別墅。1939年春,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因看中此處地勢隱蔽,遂用重金買下改為看守所,作為關押級別較高政治犯的監獄。渣滓洞原為人工採煤的小煤窯,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白公館改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軍統特務遂霸佔渣滓洞煤窯設立看守所。

  走進白公館大門,學生時代曾在語文課本中出現的“小蘿蔔頭”的塑像首先映入眼簾,他係著鮮艷的紅領巾,目視前方,似在控訴白公館這座人間煉獄的慘無人道。“小蘿蔔頭”原名宋振中,是共産黨員宋綺雲、徐林俠夫婦的幼子,出生不久即隨父母一起被關進監獄,經歷8年牢獄生涯,1949年9月6日,慘死於敵人的屠刀下。

  在白公館平二室牢房的櫥窗裏,挂著一面以紅綢被面和黃色草紙製作的五星紅旗。在小説《紅岩》中,繡紅旗的主人公是江姐,歌曲《繡紅旗》也隨著歌劇《江姐》的上演而廣泛傳唱。事實上,這面特殊的五星紅旗的真正製作者是被關押在白公館監獄的羅廣斌、陳然、丁地平等幾個男獄友。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白公館監獄後,羅廣斌等中共地下黨員欣喜若狂,他們難掩心中的激動,用一床紅色的被面和五隻草紙刻成的五角星製作了這面五星紅旗。由於牢獄與世隔絕,革命者們憑自己的想像,把一顆大五星放在紅旗正中,其餘四顆小星對稱分佈四角,他們預備伺機衝出牢房時就舉著這面紅旗迎接革命勝利,可惜最後只有《紅岩》作者之一羅廣斌脫險,其餘同志全部遇難。

  來到渣滓洞看守所,儘管外面陽光燦爛,人們還是能感受到一股陰森、血腥的氣息撲面而來。只見刑訊室裏擺放著老虎凳、竹籤、鐐銬、皮鞭等令人觸目驚心的各種刑具。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已很難想像當年革命志士是如何遭受肉體的摧殘和精神的折磨,唯有在瞻仰紅色遺跡、烈士遺物時默默向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謝意。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刑訊室等;內院有男牢16間,女牢2間,關押人數最多時達近300人。1949年11月27日,特務對在押人員進行了集體屠殺,180余人遇難,15人脫險。

  離開白公館、渣滓洞,大家都有些默然,心情似乎也變得沉重起來。是啊,我們現今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而那些為我們的新時代、新生活無私付出的人們卻在血雨腥風中永遠地安息了。他們未能品嘗最後的勝利果實,但他們的事跡將光榮地書寫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他們的精神將在時代的前行中熠熠生輝,激勵著後來人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為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努力奮鬥!

[責任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