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同騎千年竹馬 共唱唐宋遺音

2016年02月26日 09:12:19  來源:東南網
字號:    

當代漳浦竹馬戲改用“竹枝”代“竹馬”。(資料圖片)

竹馬戲《唐二別妻》劇照。(資料圖片)

臺灣青年表演布馬陣。(資料圖片)

傳統竹馬戲的竹馬道具未被簡化。(資料圖片)

竹馬戲傳承人向老藝人請教傳統竹馬戲的基本功。(資料圖片)

  東南網2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張輝 通訊員 張文藝)

  據專家考證,竹馬戲是最早傳入臺灣的大陸戲曲劇種,起源於漳浦,歷經數代傳承與革新,依然在兩岸擁有眾多戲迷。如今,它的傳承人希望找到更多散落在民間的兩岸老藝人,攜手傳承和發揚這項中華民間傳統藝術

  追溯淵源

  2月20日是農曆正月十三。這天一大早,一批來自臺灣的攝影發燒友,便蹲守在南靖縣金山鎮新村村關公廟前。他們翹首以待的是,即將開始的竹馬戲表演。

  8時許,9個不滿10歲的孩子“騎”著竹馬出場了。竹馬以竹篾扎形,外蒙綢布,貼著紅、黑、赤、青等各色吉祥紙,糊製成馬的形狀。孩子們被打扮成昭君、番王、婢女等角色。在南靖竹馬戲傳承人林朝元老人的帶領下,上演一齣《昭君出塞》。

  “臺灣也有類似的表演,但經過多年演變,僅保留部分竹馬元素。”陳鼎鑫是臺灣新北市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過去幾年他幾乎拍遍了臺灣所有的民俗活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獲知南靖山區還保留著竹馬戲這門古老的藝術,便決定用鏡頭記錄下寶貴的畫面。

  竹馬戲的前身是唐宋年間流行的“竹馬燈”舞蹈。唐代開漳時,竹馬燈隨著唐人傳入漳州地區,後來不斷融入多種戲曲元素,逐漸從民間舞蹈演變為戲曲形式。因此,漳州竹馬戲,素有“唐宋遺音”之譽。

  “相傳200年前,泉州梨園戲班乘船遇險,被漳浦六鰲半島的漁民救起,便留下教戲傳藝,當地竹馬燈藝人跟隨學習了梨園戲的劇目和曲調。因此,漳浦六鰲半島被認為是竹馬戲的發源地。” 漳浦縣竹馬戲傳承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曉榮説。

  明清時期是竹馬戲的鼎盛時期,之後竹馬戲開始走出漳浦,流傳到南靖縣、華安縣、長泰縣,甚至粵東一帶。明代中後期,漳州月港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這時,竹馬戲也開始漂洋過海到了臺灣。

  據專家考證,竹馬戲是最早傳入臺灣的大陸戲曲劇種。如今,臺灣竹馬戲被稱為“布馬陣”。“布馬陣起源甚早,但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形態相類似的竹馬戲。”臺灣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主持人吳騰達認為,臺灣布馬陣雖已退化為歌舞形態, 但它仍保留著漳州竹馬戲的部分傳統, 比如演唱歌仔、南曲等。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