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富南方海島特色的雕梁畫棟,與臺灣城隍廟相似的廟宇配飾……平潭五福廟(上圖)以其獨特的“一廟兩城隍”而蜚聲海峽兩岸,這座歷經兩百餘年風雨的廟宇,從側面見證了海壇“班兵換防”的歷史事跡,追溯了一段有史記載的嵐臺緣。
近日,記者慕名來到位於平潭城關南街的五福廟,走進殿內可見一尊一米左右的臺灣城隍神像,其後是一尊高約兩米的五福“都城隍”。平潭科技文體局副局長賴民告訴記者,“一廟兩城隍”十分罕見,可謂見證了平潭和臺灣兩地的交往歷程,是兩地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佐證。
“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大批臺灣香客前來祭拜。”賴民介紹,五福廟目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去年又進行修繕,近期正在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自清代以來,平潭就是海防重地,清廷在平潭和臺灣之間實行戍防換班制度,每三年換班一次,歷時達200餘年。當時,在兩地輪流駐防的兵勇,為能夠處處化險為夷,遂籌資將臺灣城隍神像移奉海壇島,供奉于五福廟,祈求神靈保祐。
臺灣城隍移奉平潭後不久,由福建赴臺的官吏、將士、商人、船員,均到此叩拜,祈求庇祐。此外,臺灣商船來嵐經商貿易時,也要到五福廟燒香祈福。兩岸民眾對其頂禮膜拜,共同將之奉為“除暴安良、護國安邦”的保護神。
“五福廟建築架構為木石結構,頗有傳統建築文化的獨到之處,而且其廟宇結構、香火設置與臺南、新竹兩地的城隍廟有異曲同工之妙。”賴民説。
有趣的是,在臺南、新竹兩地的城隍廟,門楣上端的背面都安置了大算盤,而在五福廟大殿門楣背後的大壁上,也同樣懸挂一碩大的木製算盤。村民告訴記者,算盤是用以裁判錢財糾紛,辨別是非,懲戒邪惡。在市井坊間,若出現賬目不清,總有一句口頭禪脫口而出:“到五福廟算去”。
無獨有偶,平潭請來了臺灣城隍,而在澎湖馬公島上的“海山館”,也出現了海山城隍,這是由平潭籍士兵換防到澎湖時,由家鄉移奉過去的。據了解,當時是為了解決換班、退役的戍兵以及等待船舶返回平潭同鄉們的食宿問題,就建起了海山館,廟中祭祀海神媽祖和海山城隍。後來,澎湖海山館成為了在澎湖的平潭人聚會、住宿、祭祀等的主要場所。
在臺南也有一座“海山館”。據《平潭縣誌》主編吳金泰介紹,臺南海山館位於臺南安平區效忠街上,又名海壇館,是清代駐防臺灣的平潭水師班兵所興建的兵館。該館祭祀的五福爺,令人不禁聯想到平潭的五福廟,據考證兩者的香火也是一脈相承。
吳金泰告訴記者,五福廟與海山館見證了海壇鎮水師與臺灣、澎湖戍兵換防守土的那段歷史,而臺灣的宮廟內祭祀的神祇(如軟身媽祖、海山城隍),以及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動,皆是緣于平潭籍兵士將平潭民間的習俗、信仰帶到了臺灣的駐防地,這也從歷史的角度證明了嵐臺兩地源遠流長的密切關係。
[責任編輯: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