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鐵+海峽遊”升溫,福建如何應對新挑戰?

2015年07月16日 10:02:00來源:東南網

“高鐵+海峽遊”升溫,福建如何應對新挑戰?

  上月底,合福高鐵正式運作,閩臺兩地旅遊業界人士在高鐵上聯手“吆喝”,推介旅遊線路。 (資料圖片)

  隨著向莆、廈深、合福鐵路開通,福建與長三角、珠三角、中部城市群形成三大“高鐵旅遊圈”,加上臺車入閩、臺胞免簽注等政策的實施,兩岸遊客往來愈加便捷,福建的交通集散地作用更加凸顯。然而,“快進快出”是把雙刃劍,它帶來了大量客流,也可能分散客流,讓“遊客”變“過客”——

  閩臺聯手賣“旅遊”

  東南網7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儲白珊)7月旅遊旺季剛拉開序幕,省內多個熱門景區就迎來客流高峰。這些遊客中,有一部分是搭乘剛剛開通的合福高鐵而來,在福建短暫遊玩後,再去臺灣旅行。隨著高鐵時代來臨,海峽遊正日漸升溫。福建作為兩岸旅遊的重要口岸和交通樞紐中心省份,對兩岸遊客的旅遊集散作用正在凸顯,閩臺兩地旅

  遊業更是聯手“吆喝”起來。

  在6月28日由福州始發至合肥南的合福高鐵G2626上,臺胞陣容空前盛大。“福建+臺灣”重點旅遊目的地的代表展開互動式推介,他們以“兩山”(武夷山+阿里山)、“兩水”(大金湖+日月潭)、“兩馬”(馬尾+馬祖)、“兩門”(廈門+金門)、“兩港”(平潭港+臺北港)兩兩結對的組合形式,全面展示閩臺兩地的多元文化和獨特風情。

  這並非閩臺首次聯手在動車上亮相。早在向莆鐵路、廈深鐵路開通時,“清新福建”沿線推介的隊伍當中,就包括了以金門、馬祖為代表的臺灣旅遊業界人士。

  “臺味”加碼,顯示出臺灣旅遊市場對陸客的渴望。金門縣旅遊局工作人員何桂泉告訴記者:“對江西、安徽等地的大陸游客來説,有了合福高鐵以後,他們來福建更省時省力,再經由福建到臺灣旅遊也更方便。”

  對此,臺灣恒群國際旅行社董事長白玲表示,合福鐵路開通後,已經有很多臺灣客戶表示願意體驗這種“快車慢遊”的旅行方式,從福建口岸進入,搭乘高鐵去感受大陸最美的沿線風景。

  業內人士分析,合福高鐵的開通,拓展了福建在華中和華北的旅遊市場,是構建環海峽旅遊圈的“新通道”。與此同時,通過福建的對臺通道,通過廈深鐵路的對港、對澳通道,福建至臺灣、香港、澳門“一程多站”式的“環海峽旅遊圈”正加速形成,福建旅遊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經福建口岸赴臺灣金門、馬祖、澎湖和臺灣本島旅遊的人數達8.25萬人次,同比增長31.68%。其中,團隊遊同比

  增長39.98%;個人遊同比增長5.6%。

  破除“區域化”障礙

  然而,高鐵帶來的集散效應,並不代表作為交通集散地的福建能夠“坐地吸金”。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個人遊佔據赴臺遊客數的比例會逐漸增加,而目前經福建口岸赴臺的旅遊團隊則更多來自省外。如果福建旅遊市場沒有足夠的留客力,遊客不是以福建為旅遊目的地,客流量再多,也只是“過客”。

  連日來,記者針對廈門、平潭兩個口岸城市的32名省外遊客進行隨訪。發現有8位遊客搭乘合福高鐵而來,在武夷山、福州兩地逗留3天后,從平潭搭乘“海峽號”赴臺灣進行環島10日遊;有17位遊客搭乘飛機直抵廈門,遊玩3天后,直飛臺灣進行7至10天的個人遊;其餘7位是專程到福建土樓等景區旅遊。

  不難發現,這些遊客中,超過70%不以福建為旅遊目的地。在這些“過客”的旅程安排中,在福建逗留的天數也只佔到約30%。

  這説明,福建旅遊市場存在“區域化”的局限性。華東師範大學商學院休閒研究中心主任樓嘉軍認為,在高鐵城市網路的競爭中,資源很容易加速配置到更具優越性的城市,造

  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局面,如果無法破除這種“區域化”障礙,將會影響福建對外的旅遊吸引力。

  那麼,如何破除“區域化”障礙?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李君鵬認為,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福建旅遊將進入“全民大發展”時期,這就要求福建的旅遊公共服務要達到國際化水準。尤其是,高鐵沿線的二三線城市,在交通接駁、景區環境衛生、景點包裝推廣、服務配套、人員素質等方面,都需做好進一步的改善。

  “福建在兩岸旅遊交流中的紐帶作用顯而易見。但是,並非只有福建在與臺灣加強旅遊合作。”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院長白長虹建議,在兩岸交流中,福建旅遊業要積極聯動臺灣旅遊企業和服務提供商,在旅遊採購、投資合作、服務管理等方面建立兩岸旅遊産業共同體,以此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廈門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系主任林德榮則建議,福建應整合旅遊線路,走産品多樣化和差異化經營道路,例如開發高鐵沿線狩獵、探險、遊學等旅遊産品,努力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力,才能形成強大的虹吸效應,讓“過客”變“遊客”。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