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為合作型兩岸自由貿易區開路 考驗兩岸智慧

2014年04月14日 09:30:00來源:經濟日報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臺灣地區前副領導人蕭萬長10日在博鰲進行 “李蕭會”,蕭萬長針對當前兩岸經貿發展瓶頸提出三大策略,包括:一、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戰略對話及政策協調;二、積極建構合作型兩岸自由貿易關係;三、積極面對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嚴肅問題,化解臺灣經濟遭到邊緣化的疑慮。這三大策略彼此息息相關,其中尤以建構合作型兩岸自由貿易關係,更是切中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課題。

  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可以説是兩岸間的FTA(自由貿易協議),後續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尚在談判中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等,其最終目標就是為建構兩岸自由貿易區。  

  然而,因為兩岸經濟規模、發展程度及體制差異極大,再加上政治、社會等因素,臺灣內部對推動兩岸自由貿易區難免産生若干疑慮,尤其是以下五大面向問題:  

  其一,大陸對臺灣經濟的強大磁吸效應。建立自由貿易區勢必擴大吸引臺灣投資、就業機會及人才流向大陸,並造成島內投資、就業機會減少及薪資下降。   其二,市場開放不對等。臺灣經濟規模小,市場開放程度高,相對上,大陸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被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雙方制度及法規存在很大差異,建立自由貿易區對臺灣的風險相對較高,尤其是服務業市場。 

  其三,兩岸産業競爭。在ECFA框架下,近年兩岸積極推動産業合作,但在缺乏政策指引及有效協調下,兩岸産業已從“互補大於競爭”快速轉變成“競爭大於互補”,尤其在臺灣地區出口支柱資通訊産業方面,大陸業者在代工及零組件製造各個領域都對臺商構成強大競爭壓力,臺灣最知名的品牌業者宏碁(Acer)及宏達電(hTC)更被聯想、小米機等快速邊緣化。若雙方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加速這種趨勢。 

  其四,臺灣經濟“香港化”問題。很多人擔心,建立自由貿易區可能導致愈來愈多大陸企業、資金及專業人才進入臺灣市場,控制臺灣經濟命脈,影響中小企業生存,並炒高房地價,讓臺灣步上香港後塵。 

  其五,兩岸經貿利益分配不均。近年兩岸經貿自由化,受惠最大者多是有能力開發大陸市場的大型企業及財團,廣大的中小企業及薪資階層卻未普遍受惠甚至還成為受害者,這也導致臺灣內部反對兩岸自由貿易的聲浪日益升高。 

  要解決上述五大問題,關鍵就在於如何導正兩岸之間市場機制不健全所引發的各種弊病,從純粹市場導向走向合作型的兩岸自由貿易區,無疑是最可行且有效的一帖良方。所謂合作型兩岸自由貿易區,至少涵蓋以下幾項要素: 

  第一,建立一套可以促進兩岸投資、人才及技術均衡流動的機制,緩和大陸對臺灣經濟的磁吸效應。

  第二,建立一套連結市場開放和在地産業發展的可行模式,並建立兩岸共同開發全球市場的新産業合作模式,以強化兩岸産業互補性,避免無秩序的惡性競爭。  

  第三,建立一套兩岸法規及制度調和的機制,盡可能減少不透明的潛規則,以排除臺商進入大陸市場障礙,並促使兩岸經貿利益能為大小企業利益均沾。   第四,建立高層次的兩岸經濟戰略對話和政策協調機制,針對建構合作型兩岸自由貿易區及上述機制的建立及落實執行,進行持續對話及政策協調。

  最後,臺灣地區參與“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亦是化解臺灣內部憂慮經濟“香港化”乃至“大陸化”的重要條件,雙方如何在解決此一問題上加強溝通,建立互信,共同打造路徑圖,亦考驗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