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臺資茶廠“活水” 大田茶産業轉型升級
大田茶史悠久,清朝曾為貢品晉京。但由於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加工技術落後,大田茶葉價一跌再跌。十年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只剩不到萬畝。
1999年,臺商陳志峰偶然到了大田,發現這裡的自然環境與臺灣的高山茶園相似,是發展高山優質生態茶的理想區域。由於當地種茶成本較臺灣便宜35%以上,當年陳志峰就決定到大田種茶,並註冊成立了大方廣茶葉公司,並於次年春季開始製作春茶。大方廣公司原料不夠,就在當地收購茶青,每公斤收購價4元左右,比當地茶農原先加工後的茶葉還貴。周圍的茶農聽説臺商加工後的茶葉一公斤能賣到三五百元,怎麼也不明白,自己的茶葉卻賣不到10元,一樣的茶葉為何價錢差這麼多?
大田茶農第一次認真琢磨起自家茶葉和臺灣茶商茶葉的不同。這些臺商的陸續進駐,可以説為當年停滯不前的大田茶葉注入一股“活水”。在品種上,當地原來一直種的“福雲6號”毛蟹等老品種,産量雖高,但品質不盡如人意。而臺商引進了金萱、軟枝烏龍、翠玉三個臺灣經典品種,全都落地生根,不僅適應當地環境,而且品質優良,售價節節攀升。
在技術上,臺資茶廠也讓大田茶農開了眼界,第一次看到臺灣引進的全自動化制茶設備。這些設備不但方便、衛生,也減少了制茶過程的二次污染。臺商引進臺茶工藝,在作青上多翻少搖,延長作青時間,使茶湯色澤翠綠;在做形上,速包機、平揉機等取代了整形機,使茶條圓緊、色澤嫩綠,同時對茶葉進行深加工、精包裝等行銷模式,都大大提高了産品的附加值。
另外,臺商對農殘的嚴格控制更是對當地農戶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茶永萱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蕭武倩告訴記者,他落戶大田後,馬上購買了兩台電腦,在網路上蒐集資料,並無償教授當地茶農如何正確使用農藥,把農殘降到最低。與此同時,他還購買了檢測農殘的光譜儀,檢測自家茶葉農殘數據,並承諾如果其茶葉檢測出農殘超標,將進行百倍售價賠償,由此吸引了許多客戶。
臺商示範帶動,再加上當地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如今,大田茶從2000年的每公斤二三十元,年年翻番,最高賣到了每公斤4000元。當地茶葉加工廠達1800多家,涉茶産值約4億元,其中,臺資茶廠近10家,並成功研發了江山美人茶、貴妃茶等臺式茶類。(記者 陳夢婕 見習記者 李烈 通訊員 張知松)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