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産業合作共禦危機的“廈華樣本”
3年前,臺灣中華映管入主經營陷入困境的大陸上市公司廈華電子,成為第一大股東並全面負責廈華的管理經營,這也是迄今兩岸上市公司“重組融合”的第一案例。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彩電廠商帶來嚴重挑戰,但廈華電子卻逆勢增長迎來出口高成長,在同行中一枝獨秀。在廈華樣本的背後,是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兩岸産業“報團取暖、合作雙贏”的必然規律。“小廈華”成彩電出口狀元
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廈門市的一家大型國有上市公司,2006年8月,經營陷入困境的廈華電子引進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廠之一的臺灣中華映管(以下簡稱:“華映”),華映成為廈華的第一大股東。華映從臺灣派駐的管理團隊全面接手了廈華電子的經營管理,大陸國企與臺資大廠首次“正面碰撞”。 “我搞企業30多年,沒遇過這樣難搞的企業。”面對歷史包袱沉重、企業文化迥異的大陸國企,來自臺灣的廈華電子董事長王炎元感慨道。就在不久前,廈華電子發佈了公司200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廈華電子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209萬元,這也是公司重組以來最好的業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彩電企業出口形成重創的大環境下,今年上半年廈華彩電出口卻逆勢強勁增長,出口量同比增長86%、出口額同比增長37%。倚重出口的廈華上半年銷售彩電104萬台,同比上升10.62%,實現銷售收入16.85億元。廈門電子還表示,預估廈華全年彩電出口成長一倍以上。
海關數據也顯示,上半年廈華彩電出口量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遙遙領先其他廠商。少為人知的是,廈華電子僅依靠3億元的有限資本金在維持經營,在國內彩電廠商中實屬“小資本”。
“現在廈華電子的企業各項基本功在行業內名列前茅,幾年來兩岸員工互相取長補短,給企業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王炎元認為,金融危機背景下廈華取得的不俗業績,正是幾年來兩岸員工“磨合成功”後的必然結果。在廈華的出口市場中,發達國家是其主陣地。廈華的行銷網路目前已經遍及119個國家和地區,並已建構了約3000個境外售後服務網點體系,美國、日本、加拿大、中東等發達市場已成為廈華平板電視出口的主要地區,約佔到80%的比重。
據介紹,廈華目前在手訂單的生産計劃已安排至年底,生産線基本上是24小時流水作業。由於訂單不斷增加,廈華今年需增加2條生産線,新增約1200個就業崗位。“在全行業形勢都不好的情況下,廈華能獲得這麼多訂單,令我都有點出乎意料。”廈華電子製造部門主管王寧説。“同樣是大陸彩電企業,有了臺資大廠的合作背景,其在發達國家市場的信譽度就不同,畢竟臺灣光電産業實力在全球都是備受肯定的。”李永説。兩岸企業文化的正面碰撞
華映入主3年,給老國企廈華帶來了什麼?在廈華工作多年、現任廈華副總經理的李永告訴記者,比起資金投入,更具意義的是在企業管理模式上的“成功改造”。一個頗具説服力的事實是,2008年全球最大家用電器連鎖商“Best Buy”(百思買)曾對國際各大彩電廠商進行綜合評價,廈華以良好的綜合供貨品質贏得98.6的最高分。而在以前,廈華雖在研發方面擁有一定優勢,但百思買給廈華的打分也就及格而已。
在王炎元看來,穩定訂單的獲取,考驗著企業的基本功:按時交貨、保證産品品質、做好售後服務,集中對優質客戶進行又快又好地研發。“這樣你才能尋找到優質客戶和優質供貨商”。
廈華研發和生産部門的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華映帶來的標準化規範。廈華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慶梅説,採用標準化設計後,常用器件由上萬個減少到四千多,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極大地降低了成本。記者了解到,面對華映帶來的典型臺企管理模式,很多老廈華員工無法適應,最終大約有10%選擇了離開,“磨合”並非一帆風順。
[責任編輯: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