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隔海的距離可以這樣近

2012-11-28 09: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村民孫大鵬(左二)熱情邀請臺灣參訪團。(攝影:王啟宏)

  ——臺灣現代農業參訪團與鐘祥彭墩村民交流互動紀實

  台灣網11月28日荊門消息  這裡沒有喧天的鑼鼓、沒有招展的彩旗、沒有美麗的鮮花,只有熱情的擁抱和爽朗的笑聲、只有如雷的掌聲和燦爛的笑臉。2012年11月24日,這個地方讓海峽兩岸永遠銘記:湖北省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七組。

  這天,臺灣農田暨水利發展協會、臺灣傑出農業專家發展協會和海峽農漁特産交流協會組成的臺灣現代農業參訪團一行48人,來到了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鐘祥市彭墩村。

  農民別墅惹人眼   

  車一駛進彭墩,頓覺眼前一亮。一條大道平坦光鮮,如深色的綢緞飄落在黃土地上,道路兩旁整齊的香樟樹仍然吐著幽幽的綠意。乘坐的大巴車緩緩停了下來,路邊一排白墻黛瓦的兩層小別墅躍入眼簾:小臺階、大庭院、新車庫、寬露臺,一色的徽派風格、鏤花的歐式護欄、寬敞的農家庭院,錯落有致。

  “這些都是我們農民住的房子,一家一套,佔地400平方米,水、電、路、寬頻網路樣樣齊全。”七組村民孫大鵬一邊迎賓一邊介紹自己的新居,臺灣農田暨水利發展協會理事長黃炳煌饒有興致,圍著客廳、廚房和後院看了又看,問了又問:“這是你們自己出錢修的嗎?”“這一戶造價13萬元,我們農民只花5萬元就可以買下了,産權屬於自己。”孫大鵬臉上溢滿了幸福的微笑。哦!這別墅的主人,不是城裏人,也不是有錢人,而是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彭墩村村民。黃炳煌先生的疑惑隨著孫大鵬的介紹煙消雲散,從他探尋的眼睛,仿佛品味著這個小小村莊歷經的蛻變。  

  農家菜園長駐足  

  推開院墻後門,參訪團被眼前的菜地深深吸引:韭菜吐芽,菠菜努嘴,蒜苗破土,畦畦朝氣勃勃。經過雨水的洗禮,翠綠的青菜泛出醉人的新綠,卷心菜、韭菜、芫荽、菠菜油光嶄亮,都流著水茵茵的綠色,在這蕭瑟的初冬顯露出了勃勃的生機。

  “哇!好漂亮!這不是菜園,這是鋪在地上的畫!”臺灣客人發出了由衷的讚嘆,在菜地前駐足的嘉賓越來越多。“這是我們的‘自留地’,雖然每家每戶現在住上了別墅,但我們仍然是農民,我們還是習慣於自給自足的耕種生活,這些菜地距我們的廚房只有幾步遠,等點上火了再去菜園拔菜做飯也來得及。我們這是地地道道的農家菜,百分之百的新鮮。”哇!太棒了!臺灣嘉賓爆出一陣驚呼。

  見狀,陪同的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張德華介紹:“我們已經成功註冊了‘彭墩蔬菜’的國家商標,採取‘棚—沼—豬—菜’四位一體的迴圈種植模式,現在已經形成了以豬養沼、以沼養棚、以棚養豬的良性生態迴圈。這菜園裏的青菜,也是用沼液作有機肥培育的,絕對正宗的有機。”呵!又是一陣驚呼,從客人發自內心的感嘆、從他們羨慕的眼神,仿佛讀懂了新時期大陸農民由溫飽向小康的實質轉變。  

  農味美食連心橋

  “哎!這家剛娶新媳婦了!”看到有家村民門前的大紅喜字,有人驚呼:“走,看看去!”參訪團一行進入新婚不久的村民家。“在臺灣,我們結婚是非常喜歡客人多的,人越多人氣越旺,也有人丁興旺的喻義。”在眾人震天響的“來一個、來一個……”的高呼聲中,新婚燕爾的陳永福、熊若蘭幸福地擁抱在一起。

  “來,大家吃些紅薯幹!”臉上帶著羞澀的幸福,小兩口忙前忙後開始招待客人:“這是用自家産的紅薯做的,薄皮紅心可甜啦!希望我們海峽兩岸的農民在這樣的“同行”之中凝結出紅紅的“同心”——中國心。”好,又是一陣熱烈的掌聲。

  聞訊趕來的村民也端來了剛做的糍粑和湯圓,紛紛朝臺灣客人手中遞、懷裏塞,一時間雪白的糍粑和湯圓打破了初識的尷尬,拉近了雙方的距離。“嘗嘗我們的糍粑,又香又甜,吃了它我們就心心相粘(連)了!”“吃點湯圓吧,又軟又糯,吃它就會團團圓圓的喲!”雖是初次的相識,但美味純樸的農家美食架起了連心橋,彭墩村民與臺灣客人仿佛成了久別重逢的朋友,有些臺灣客人和村民已經緊緊擁抱在一起了。

  相見時難別亦難,美好的相聚總是短暫,又到分別的時刻。高雄市彌陀區舊港裏里長吳風慶趁興宣佈:“為了使我們的友誼長存,拉近海峽兩岸的距離,我們將與鐘祥彭墩村締結為兄弟村裏,大家可以常來常往!”

  緊握的雙手那麼親切、熱情的擁抱那麼真切、忘情的歡呼那麼熱切,這一切都真實地銘記了在希望田野上的友誼。咫尺天涯,兩岸隔海的距離競然可以這樣近。(台灣網荊門市通訊員王啟宏)

臺灣參訪團對別墅後緊挨廚房的菜地很感興趣 (攝影:王啟宏)

村民胡桂珍(右一)向臺灣客人贈送新鮮糍粑 (攝影:王啟宏)

鐘祥彭墩村民居住的花園式別墅(資料圖片)

鐘祥彭墩村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鳥瞰(資料圖片)

[責任編輯:郭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