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中原經濟區期待民企發力

時間:2012-03-31 09:19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興則中部興”、“中部強則中國強”,自古以來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大地是事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地。3月25日,由河南省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原經濟區論壇”在鄭州召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以及河南省政府主要領導,就“中部崛起必先河南振興,中原發展是中部崛起甚至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等對中原經濟區建設克服短板,推進區域發展建言獻策。

  早在2011年,國務院頒布《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力促中原經濟區建設率先當好“中部崛起”的“先行先試”實驗區。

  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教授此前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以河南為核心輻射周邊省份部分區域的中原經濟區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但關鍵的是具體如何運作,希望當地能夠腳踏實地打造出中原經濟區的特色。

  在上述論壇中,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表示,河南省決策層對河南未來發展和中原經濟區建設充滿信心的同時,也必須注意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更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

  發揮民營經濟的內生動力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殿敏此前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中原經濟區是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擁有豐富的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加上區位、交通、文化優勢明顯,發展後勁很大。

  “但是後勁潛力大,需要中原經濟區大量的民營的經濟為依託,把潛力儘早最大化的發揮出來。”河南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表示,民營企業必須從新的視角、新的高度重新審視河南,在深刻理解區域特徵和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找到自身和區域發展的共振點和優勢最佳結合點。

  公開的數據顯示,當前河南民營經濟佔全省國民經濟的60%以上,納稅和新增就業分別佔60%、90%以上。因此,李興山將民營經濟稱為中原經濟區發展的“主體經濟”。他認為,民營經濟將成為中原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因此,建設中原經濟區必須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生力軍”乃至主體作用。

  “企業的市場規模不在於地理面積的大小,而在於市場的潛力。”經濟學家李興山表示,河南足以承載和成就一流企業,企業的發展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發展戰略。

  商會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提出,目前羈絆民營企業市場準入的各種限制因素依然存在,地方政府要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寬鬆的外部條件,在各行業各領域內支援一批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使之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中堅力量。

  正視教育發展短板

  談到中原崛起,參加上述論壇的學者從多角度給出見解與建議。統計數據顯示,河南2010年度每人平均GDP3530美元,2011年度為4446美元,增加了四分之一。“你説這算不算崛起?當然是崛起,可換個角度,數量增長了,在全國排名卻降低——從2010年度的第21位降到2011年度的第22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表示,談“崛起”離不開去全國的大環境,需要正視各種發展的短板。

  陳平原在上述論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原崛起的短板在於河南高校不給力”。河南只有鄭州大學是“211”重點大學,有百年曆史的河大雖然發展得很快,但並未進入“211”或“985”工程,河南缺少更多的有影響力的高校——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短板。

  公開數據顯示,1996年到2007年,河南每萬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數處於中部六省最落後的地位;每500萬人口擁有普通高校數量的排名中,河南在全國倒數第二;1億人口的大省沒有一所高校進入“985”工程。

  陳平原認為,教育是“潛力股”,沒辦法直接兌現。從教育入手,變化是慢了些,但對一個人口大省來説,民眾的“教育”及素質提升則是極為關鍵的。“若河南的大學起不來,中原崛起便缺乏堅固的支撐。專利和技術能買到,一地之風氣、民眾的素養很大程度上靠學校(尤其是高校)來培育。”陳平原説道。

  “發展生産、提升每人平均GDP説到底還是為了讓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而補上‘大學’這個短板,對河南來説,可兼及物質與精神,且比較有操作性。”陳平原指出,河南應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民眾的整體素質,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援。只有提供民眾的整體素質,才能真正實現中原經濟區的崛起。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