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廣西七旬老人捐70余封臺灣“家書”建“鄉愁”館

2017-07-26 14:1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柳州7月25日電 題:廣西七旬老人捐贈70余封臺灣“家書”建“鄉愁”館

  作者 林馨

  “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幾十年前,一封封家書滿載著濃濃的鄉愁,越過臺灣海峽回到廣西柳州市柳江區三都鎮板江村上潭屯。

  7月25日,家住上潭屯的七旬老人韋宣周小心翼翼地展示著他收藏多年的70余封“家書”。“這些書信都是在臺灣的大哥郵寄回來的,每一封我都珍藏著,不時拿出來翻看。”

  韋宣周有兄弟五人,他是家中的老四。韋宣周的大哥韋宣寰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參加國民黨軍隊遠赴臺灣後留在當地。隨著兩岸關係解凍,1991年,失去聯繫數十年的韋宣寰開始給家裏寫信,雙方恢復聯繫。

  當天,記者看到韋宣周珍藏的書信雖已泛黃,但仍保存完好。在信封的中間,藍色圓珠筆用繁體字清晰地寫著臺灣臺北市的某個地址,左上角蓋著臺北的郵戳。打開書信,字字句句都飽含著遠在臺灣的韋宣寰對家鄉的牽掛。

  “曾經兩岸交通不便,十幾年來,雙方都鮮有機會踏入過對岸,只能依靠書信寄託思念。”韋宣周回憶道。只見在書信中,韋宣寰曾寫到“媽,四弟寄來的信已經收到,我何嘗不無時無刻想念您,想見面也是我們全家最大的展望。”

  之後,兩岸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往來更方便,韋宣寰也期盼早日能回到家鄉。1993年,韋宣寰在信中寫到“弟,現在通關手續比以前方便得更多,我隨時可以再探望母親。”隨後,他曾兩次回到故鄉探望家人。

  直至1997年,韋宣寰給韋宣周的書信不知為何突然中斷,雙方失去了聯絡。多年來,每當想念大哥時,韋宣周就拿出留藏的70多封書信反覆翻看,細細回味。

  2017年年初,韋宣周所在的上潭屯要籌建一個以家書、家規為主題的“鄉愁文化展覽館”。由政府出資35萬元建設,當地村民自發捐獻家中的書信、老物件。韋宣周將其中11封家書捐贈到該展館書信櫃裏,成為該館“家書寄鄉愁”系列的陳列品。

  如今,三都鎮黨委書記韋雪娟介紹,選取的韋宣寰信件裏,書寫了對母親的牽掛和思念,他鼓勵子侄發奮讀書求學上進,教導兄弟勤勞致富節儉持家,記挂著鄉鄰宗親和家鄉的一切。一封封家書,連接起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是鄉愁最好的印記。(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