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寶島感悟中華文明 “臺灣印象”之一
應臺灣《旺報》邀請,近日,本報記者赴臺出席第二屆兩岸徵文頒獎典禮,並與臺灣新聞、文化、宗教、工商等各界開展了交流。所到之處,都受到臺灣友人熱情接待,感受到了濃濃的兩岸同胞情誼和中華傳統文化。本報今起推出“臺灣印象”系列報道,敬請讀者垂注。
雖然同文同種,嚮往已久,而一旦身臨其境,忽然而至的卻是那既陌生又似曾相識的感覺。臺灣寶島,濃縮了中華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精粹。
那一刻從飛往臺北的班機上就已開始。偌大的機艙,300多個乘客,沒有習以為常的喧嘩,只有小聲卻有禮的問候。走出桃園機場,接我們的司機像是見到了久違的朋友,一路帶我們駛向臺北的“家”。
與大陸游客一般選擇的環島行程不同,臺灣旺報的主人為我們大陸媒體參訪團特意組織了“深度遊”。從臺北出發,一路南下,到苗栗農家,到魚藤坪斷橋,到勝興火車站,到臺中、臺南、高雄,最後再回到臺北,在迂迴到達的熱門景點日月潭,也只在岸邊呆了十分鐘。
即使走馬觀花,卻讓我們初步認識到了一個中華文化傳承、現代農業發達、文創活動蓬勃的臺灣。儘管每天行程舟車勞頓,卻都是特殊的感受,新鮮的收穫。
還是從交通説起。我們坐在車上發現,不管是同向還是相向行駛,無一有大聲鳴笛的車輛,偶有鳴笛也是低沉悅耳,非常短暫,人們絲毫沒有刺耳煩躁的感覺。即使是會車或是轉彎處都是如此,超車現象少有遇見,左衝右突的變道行駛更是少見。
説實在話,倘若從城市外觀、規模及現代化程度來看,島上的城市像是“大陸中西部的二線城市”,更毋寧説與上海、北京這樣的大都市相比。然而,一旦你往細處著眼就會發現,城市街道的兩旁整潔乾淨,樓宇裏的廁所聞不到絲絲異味,的士車身永遠都像剛剛洗過一樣,街邊的樹葉和花朵沒有沾染灰塵,你穿在腳上的皮鞋也可以幾天不擦。
文明的禮儀需要氛圍,文明的氛圍需要營造。在臺灣,垃圾都是源頭分類,人們都會自覺地按照分類丟棄垃圾,這些都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在臺灣,室內不允許抽煙,三個人以上的公共場所不允許抽煙,這樣的法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所有的人。在這樣的氛圍裏,我們大陸媒體團裏的幾個資深煙民自然而然地自覺遵守這樣的法規,偶爾碰到吸煙區才去過下癮。
讓我們感受最多的還是臺灣人民的熱情。無論是媒體同行,還是酒店、商場、便利店的服務人員,他們説得最多的是:“您好!”“謝謝!”臺灣的商業文明值得稱道,商家的貨真價實、誠信交易、店面文明、買賣互禮,讓人放心消費的同時,心情也舒暢。在這裡的購物場所見不到商家漫天要價,買方攔腰砍價,見不到拉客欺客,有的只是熱情的招呼,禮貌的接待和對人的尊重。臺灣的老百姓都在自覺地營造著賓至如歸、顧客是上帝的氛圍。
“臺灣人愛排隊!”的確如此,在捷運車站,在誠品書店,在小吃攤前,你都可以看到排得或長或短隊伍。在我們離臺時的機場安檢處,隊伍向後延展近百米,拐了幾道彎,前不見頭後不見尾,但隊伍卻始終沒有亂了陣腳,沒有抱怨和不耐煩,後來的人自然到隊尾尋去。
我們在苗栗縣一座結合陶藝與園林、建築的藝術園區裏參觀,主人陳文輝老人用隨手拈來的一句句古詩文,向我們講解著“華陶窯”的設計理念。臺灣曾經創造出了“亞洲四小龍”的奇跡,然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卻沒有丟卻古老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很多民間習俗仍保留著濃濃的中國傳統。小朋友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中小學,都接受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從大陸傳過去的佛教以及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仍是臺灣佔主導地位的宗教。民間信仰如關帝、媽祖等也是來自大陸。在語言文字上,臺灣依然沿用中國傳統的繁體字,受過教育的民眾都能説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甚至比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媒體人還流利。此外,閩南話、客家話在這裡也較好保留。忠孝路、重慶路、青島路……從臺北的城市道路命名上,也處處傳遞出強烈的中華色彩。
中華傳統文化曆盡波折卻依然厚植于寶島的每一寸土地。(本報記者 付洪軍)